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以红霉素工业生产菌种为对象的代谢工程改造探索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前言第12-24页
   ·抗生素生产基因工程改造发展的现状第12-16页
   ·红霉素合成的生物学研究状况第16-22页
     ·红霉素的生物合成机制第17-19页
     ·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第19-20页
     ·以工业应用为目的的红霉素生产菌基因工程改造第20-21页
     ·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第21-22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24-34页
   ·实验材料第24-27页
     ·菌种与质粒第24-25页
     ·实验仪器设备第25页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25-26页
     ·试剂第26页
     ·溶液第26-27页
   ·实验方法第27-34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27-28页
     ·大肠杆菌质粒的制备第28页
     ·DNA电泳第28页
     ·DNA的酶切和连接第28页
     ·PCR产物的克隆第28-29页
     ·大肠杆菌的P1转导第29页
     ·序列分析第29页
     ·S.erythraea HL3168 E3孢子的制备第29页
     ·S.erythraea HL3168 E3和E.coli的属间接合转移第29页
     ·S.erythraea HL3168双交换菌株的筛选第29-30页
     ·S.erythraea总DNA的制备第30页
     ·蔗糖梯度离心分离纯化DNA片段第30-31页
     ·文库的包装、转染第31页
     ·核酸分子杂交第31-32页
     ·红色糖多孢菌S.erythraea的摇瓶发酵方法第32页
     ·红色糖多孢菌S.erythraea发酵液的处理及液相和液质检测第32-33页
     ·红霉素发酵液生物效价测定第33-34页
第3章 红色糖多孢菌中基于ΦC31位点特异性重组酶介导的基因重组插入盒的构建第34-43页
   ·ΦC31整合酶所识别特异位点attB序列的导入第35-38页
     ·双交换质粒的构建第35-37页
     ·双交换突变株的基因型验证第37-38页
   ·位点特异性重组的有效性验证第38-40页
   ·双交换菌株对红霉素发酵产量的影响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4章 ΦC31整合酶介导的盒式插入在提高红色糖多孢菌红霉素发酵组份纯度上的应用第43-60页
   ·采用ΦC31位点特异性重组的盒式插入强化羟化酶EryK及甲基化酶EryG的表达第43-48页
     ·重组菌的构建第43-45页
     ·重组菌发酵结果分析第45-48页
   ·甲基化酶eryG基因在红色糖多孢菌中的诱导表达体系第48-50页
     ·重组菌的构建第49-50页
     ·重组菌发酵结果分析第50页
   ·辅助因子对红霉素组份的影响第50-56页
     ·重组菌的构建第51-55页
     ·重组菌发酵结果分析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60页
第5章 次级代谢基因拷贝数倍增对红霉素合成的影响第60-72页
   ·红色糖多孢菌S.erythraea HL3168 E3 cosmid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含红霉素聚酮合成酶PKS黏粒的筛选第61-65页
     ·S.erythraea HL3168 E3总DNA的抽提第61-62页
     ·总DNA插入片段的制备第62-64页
     ·基因组文库的包装第64-65页
     ·含红霉素基因簇cosmid的筛选第65页
   ·倍增红霉素聚酮合成酶PKS拷贝数菌株的构建第65-66页
   ·重组菌S.erythraea E3-C5的发酵结果分析第66-67页
     ·生物效价分析第66-67页
     ·重组菌株红霉素组份分析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72页
第6章 调节红霉素前体合成的代谢工程初步研究第72-100页
   ·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utase)第73-80页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75-79页
     ·重组菌的表型与红霉素产量第79页
     ·讨论第79-80页
   ·丙酰辅酶A羧化酶(Caboxylase)第80-88页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81-85页
     ·重组菌株红霉素发酵结果第85页
     ·讨论第85-88页
   ·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Epimerase)第88-91页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88-90页
     ·重组菌S.erythraea E3-epi发酵结果第90页
     ·讨论第90-91页
   ·丙酸激酶(propionate kinase)第91-96页
     ·强化表达丙酸激酶重组菌株的构建第92-95页
     ·重组菌株S.erythraea E3-Kinase发酵结果第95-96页
     ·讨论第96页
   ·本章小结第96-100页
第7章 调控因子对红霉素合成影响的初步探索第100-109页
   ·RelA蛋白第100-105页
     ·RelA蛋白的强化表达第100-104页
     ·RelA基因拷贝数的倍增第104-105页
   ·BldD蛋白的组成型强化表达对红霉素合成的影响第105-107页
     ·重组菌株的构建第105-107页
     ·发酵结果第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8章 红霉素在大肠杆菌中异源合成的优化第109-118页
   ·插入sfp基因至prp操纵子区以构建基因工程菌宿主第111-113页
   ·摇瓶考查不同宿主6-脱氧红霉内酯的产量第113页
   ·红霉素聚酮合成酶三个亚基DEBS1、DEBS2和DEBS3的表达与丙酸盐转化为6-脱氧红霉内酯的得率在不同宿主细胞里的比较第113-115页
   ·6-脱氧红霉内酯的理论得率第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8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博士阶段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尺度参数相关分析的阿维菌素发酵过程优化及工业规模放大研究
下一篇: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