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高致病型大丽轮枝菌特异激酶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1 黄萎病及其危害第13页
    1.2 大丽轮枝菌形态与侵染特性第13-14页
    1.3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 MAPK基因与致病机理第15-16页
    1.5 大丽轮枝菌MAPK基因与黄萎病第16-1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大丽轮枝菌VDG1特异激酶基因的预测与表达分析第18-27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实验材料第18页
    2.3 实验方法第18-23页
        2.3.1 大丽轮枝菌培养与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8-19页
        2.3.2 特异基因的PCR验证第19-20页
        2.3.3 大丽轮枝菌的诱导培养第20页
        2.3.4 大丽轮枝菌侵染寄主棉花第20-21页
        2.3.5 RNA的提取第21页
        2.3.6 cDNA的合成与表达检测第21-23页
    2.4 实验结果第23-25页
        2.4.1 5个激酶基因的激酶结构域分析第23页
        2.4.2 高致病型大丽轮枝菌特异激酶基因PCR鉴定第23-24页
        2.4.3 高致病型大丽轮枝菌特异激酶基因表达分析第24-25页
    2.5 讨论第25-27页
第三章 高致病型大丽轮枝菌特异激酶基因突变株的构建第27-48页
    3.1 实验材料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37页
        3.2.1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7页
        3.2.2 大丽轮枝菌特异激酶基因上下游及潮霉素抗性基因盒序列扩增第27-30页
        3.2.3 三片段融合第30页
        3.2.4 巢式PCR扩增三片段融合产物第30-31页
        3.2.5 同源重组载体构建第31-32页
        3.2.6 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转化及阳性克隆筛选第32页
        3.2.7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测序第32-33页
        3.2.8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第33页
        3.2.9 农杆菌介导的大丽轮枝菌的遗传转化第33-34页
        3.2.10 转化子单孢纯化及分子鉴定第34-36页
        3.2.11 突变体生长表型鉴定第36页
        3.2.12 突变体产孢量测定第36页
        3.2.13 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第36-37页
    3.3 实验结果第37-45页
        3.3.1 高致病型大丽轮枝菌VDG1特异激酶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第37-38页
        3.3.2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第38-40页
        3.3.3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分子鉴定第40-41页
        3.3.4 突变体表型鉴定第41-43页
        3.3.5 突变体产孢量测定第43-44页
        3.3.6 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第44-45页
    3.4 讨论第45-48页
第四章 大丽轮枝菌VDG1特异激酶基因VdHpk1突变株功能互补研究第48-59页
    4.1 实验材料第48页
    4.2 实验方法第48-54页
        4.2.1 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与检测第48页
        4.2.2 TrpC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原件的扩增第48-49页
        4.2.3 骨架载体pCAM-neo和TrpC启动子的重组第49-50页
        4.2.4 骨架载体和Nos终止子的重组第50-51页
        4.2.5 特异激酶基因VdHpkl的克隆第51页
        4.2.6 互补载体的构建第51-52页
        4.2.7 互补质粒导入农杆菌第52页
        4.2.8 农杆菌介导的大丽轮枝菌遗传转化及转化子筛选第52-53页
        4.2.9 互补转化子的分子鉴定第53-54页
        4.2.10 互补转化子的表型鉴定和致病力鉴定第54页
    4.3 实验结果第54-57页
        4.3.1 互补载体的构建第54-55页
        4.3.2 互补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第55页
        4.3.3 互补转化子表型鉴定第55-56页
        4.3.4 互补转化子致病力鉴定第56-57页
    4.4 讨论第57-59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9-61页
    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2. 后续工作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Ⅰ第67-68页
附录Ⅱ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不同程度人为干扰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频谱分析的基因识别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