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研究进展 | 第13-25页 |
1.1 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5页 |
1.1.1 小型底栖生物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1.2 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5页 |
1.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19页 |
1.2.1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及其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2 国际生活海洋线虫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我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2.4 我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系统 | 第19-20页 |
1.4 分类学主要依据 | 第20-22页 |
1.5 人为干扰对青岛砂质潮间带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5.1 砂质潮间带 | 第22-23页 |
1.5.2 人为干扰对潮间带的影响 | 第23-24页 |
1.5.3 人为干扰对青岛砂质潮间带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地点、材料和方法 | 第25-33页 |
2.1 研究地点 | 第25-26页 |
2.2 取样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海洋线虫的分选 | 第26-27页 |
2.2.2 线虫封片的制作、测量和种类鉴定 | 第27页 |
2.2.3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摄食类型的划分 | 第27-28页 |
2.3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三章 人为干扰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 第33-52页 |
3.1 三个海水浴场沉积环境的特点 | 第33-34页 |
3.1.1 间隙水和表层海水环境的特征 | 第33-34页 |
3.1.2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 第34页 |
3.1.3 表层沉积物化学环境的特征 | 第34页 |
3.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34-39页 |
3.3 秋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 第39-41页 |
3.4 秋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分析 | 第41-48页 |
3.4.1 秋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划分 | 第41-44页 |
3.4.2 不同组群的相似性百分比分析 | 第44-47页 |
3.4.3 不同组群的多样性分析 | 第47-48页 |
3.5 讨论 | 第48-52页 |
3.5.1 秋季海洋线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8页 |
3.5.2 秋季海洋线虫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48-52页 |
3.5.2.1 秋季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 第48-49页 |
3.5.2.2 秋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49-52页 |
第四章 人为干扰对海洋线虫群落功能的影响 | 第52-69页 |
4.1 秋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丰度 | 第52-53页 |
4.2 秋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空间分布 | 第53-54页 |
4.3 秋季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 | 第54-57页 |
4.4 秋季线虫群落的年龄结构、性比和生活史特征 | 第57-61页 |
4.6 秋季三个地方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体型谱 | 第61-65页 |
4.7 讨论 | 第65-69页 |
4.7.1 两个组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功能比较 | 第65-67页 |
4.7.2 群落生物学特征和相关环境因子的 PCA 分析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小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附表 1 三个海水浴场 6 个采样点 10 月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名录 | 第81-84页 |
附表 2 三个海水浴场 6 个采样点 10 月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体型参数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