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已有工程实例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经验法 | 第12-16页 |
1.3.2 模型预测法 | 第16页 |
1.3.3 理论预测法 | 第16-17页 |
1.3.4 随机介质理论方法 | 第17-18页 |
1.3.5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9-20页 |
1.4.1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浅埋暗挖隧道力学问题研究 | 第20-36页 |
2.1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2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原理 | 第20-30页 |
2.2.1 隧道施工力学过程 | 第20-21页 |
2.2.2 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 | 第21-29页 |
2.2.3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2.3 隧道施工力学效应 | 第30-31页 |
2.3.1 时间效应 | 第30页 |
2.3.2 路径效应 | 第30页 |
2.3.3 耦合效应 | 第30-31页 |
2.4 浅埋暗挖隧道支护结构的类型 | 第31-33页 |
2.5 隧道支护及预加固措施模拟 | 第33-35页 |
2.5.1 锚杆的力学模拟 | 第33-34页 |
2.5.2 网喷混凝土的力学模拟 | 第34页 |
2.5.3 模筑混凝土的力学模拟 | 第34页 |
2.5.4 注浆小导管的力学模拟 | 第34-35页 |
2.5.5 格栅钢架的力学模拟 | 第35页 |
2.6 小结 | 第35-36页 |
3 FLAC~(3D)计算原理 | 第36-44页 |
3.1 FLAC~(3D)简介 | 第36页 |
3.2 FLAC3D的基本原理 | 第36-41页 |
3.2.1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 第37-38页 |
3.2.2 节点运动方程 | 第38-40页 |
3.2.3 增量形式的本构方程 | 第40-41页 |
3.3 FLAC3D、ABAQUS、ANSYS的比较 | 第41页 |
3.4 FLAC3D中的基本本构模型 | 第41-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4 工程背景及数值模型建立 | 第44-65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44-45页 |
4.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4页 |
4.1.2 地下水类型 | 第44页 |
4.1.3 气象条件 | 第44-45页 |
4.2 车站与隧道过渡段备选施工方案 | 第45-48页 |
4.2.1 并行隧道的开挖工序比选 | 第45页 |
4.2.2 CRD四洞法 | 第45-46页 |
4.2.3 单侧壁导坑法 | 第46-47页 |
4.2.4 双侧壁导坑法 | 第47-48页 |
4.3 数值模型参数以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8-50页 |
4.3.1 模型尺寸的选取 | 第48-49页 |
4.3.2 模型力学参数选取 | 第49页 |
4.3.3 模型边界条件的假定 | 第49-50页 |
4.4 数值型建立及施工过程模拟 | 第50-65页 |
4.4.1 CRD四洞法 | 第50-55页 |
4.4.2 单侧壁导坑法 | 第55-59页 |
4.4.3 双侧壁导坑法 | 第59-65页 |
5 三种工法开挖数值分析结果及施工方案优化 | 第65-77页 |
5.1 CRD导坑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1.1 围岩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5.1.2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5.2 单侧壁导坑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5.2.1 围岩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5.2.2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3 双侧壁导坑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5.3.1 围岩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5.3.2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5.4 各种开挖工法比选 | 第75-77页 |
6 并行隧道掌子面间距影响分析 | 第77-87页 |
6.1 掌子面相距40m数值分析结果 | 第77-82页 |
6.1.1 围岩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6.1.2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页 |
6.1.3 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 第80-82页 |
6.2 掌子面相距20m数值分析结果 | 第82-85页 |
6.2.1 围岩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6.2.2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6.3 并行隧道掌子面不同间距开挖的比较与评述 | 第85-87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87-88页 |
7.1 结论 | 第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