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YX公司P2P网络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20-21页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1-3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6页
        2.1.1 互联网金融第21-23页
        2.1.2 P2P网络信贷第23-26页
    2.2 理论基础概述第26-28页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6-27页
        2.2.2 信贷风险理论第27-28页
        2.2.3 信贷配给理论第28页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8-34页
        2.3.1 国外相关研究第28-31页
        2.3.2 国内相关研究第31-33页
        2.3.3 简要评述第33-34页
3 YX公司P2P网络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分析第34-58页
    3.1 公司基本概况第34-42页
        3.1.1 经营状况第34-38页
        3.1.2 运作模式第38-40页
        3.1.3 盈利情况第40-42页
    3.2 公司P2P网络信贷面临的风险第42-49页
        3.2.1 经营风险第42-43页
        3.2.2 信用风险第43-46页
        3.2.3 流动性风险第46-47页
        3.2.4 法律风险第47-48页
        3.2.5 其他风险第48-49页
    3.3 公司P2P网络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第49-53页
        3.3.1 资金存管第49-50页
        3.3.2 信用评级第50-51页
        3.3.3 质保服务第51-52页
        3.3.4 其他管理制度第52-53页
    3.4 公司P2P网络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第53-58页
        3.4.1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第53-54页
        3.4.2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第54-56页
        3.4.3 公司信息缺乏透明度第56-57页
        3.4.4 风险管理文化缺失第57-58页
4 YX公司P2P网络信贷风险评价分析第58-76页
    4.1 风险评价基本原则及思路第58-63页
        4.1.1 构建原则第58页
        4.1.2 设计思路第58-59页
        4.1.3 分析方法第59-63页
    4.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第63-71页
        4.2.1 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第63-66页
        4.2.2 构造判断矩阵第66-67页
        4.2.3 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第67-69页
        4.2.4 确定指标权重第69-71页
    4.3 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第71-74页
        4.3.1 构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第71-73页
        4.3.2 计算各指标评价结果第73页
        4.3.3 二级评价第73-74页
    4.4 结果分析第74-76页
5.YX公司P2P网络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第76-85页
    5.1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第76-79页
        5.1.1 优化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第76-78页
        5.1.2 加强坏账控制力度第78-79页
        5.1.3 完善赔付机制第79页
    5.2 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第79-81页
        5.2.1 改善内部环境第79-80页
        5.2.2 健全控制措施第80-81页
        5.2.3 改进业务流程第81页
    5.3 增强自身的透明度第81-83页
        5.3.1 公开必要财务数据第81-82页
        5.3.2 切割相关关联运营第82页
        5.3.3 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第82页
        5.3.4 说明投资存在的风险第82-83页
    5.4 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第83-85页
        5.4.1 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第83页
        5.4.2 形成公司风险管理文化第83页
        5.4.3 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第83-85页
6.总结第85-88页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85页
    6.2 结论第85-86页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致谢第92-93页
附录第93-95页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研究
下一篇:股权结构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