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发展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1 土地综合整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梳理 | 第16页 |
1.4.2 土地综合整治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 | 第16-17页 |
1.4.3 测算土地综合整治经济贡献的方法探究 | 第17页 |
1.4.4 土地综合整治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1 文献分析 | 第17页 |
1.5.2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5.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7页 |
1.5.4 实证分析 | 第17-18页 |
1.6 创新点 | 第18-19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 第20-2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1 一般均衡理论 | 第20页 |
2.1.2 乘数理论 | 第20-21页 |
2.1.3 产业关联理论 | 第21页 |
2.1.4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 第21-22页 |
2.2 土地综合整治的经济贡献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 第22-25页 |
2.2.2 分析方法评述 | 第25页 |
2.3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理论概述 | 第25-28页 |
2.3.1 理论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2.3.2 基本概念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土地综合整治国民经济贡献模型构建 | 第29-45页 |
3.1 土地综合整治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理论框架 | 第29-34页 |
3.1.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国民经济贡献原理 | 第29-30页 |
3.1.2 土地综合整治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机理 | 第30-32页 |
3.1.3 土地综合整治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 土地综合整治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模型构建 | 第34-38页 |
3.2.1 完全消耗模型及其相关系数 | 第34-37页 |
3.2.2 完全分配模型及其相关系数 | 第37-38页 |
3.3 模型改进 | 第38-42页 |
3.3.1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3.3.2 改进思路与方法 | 第39-42页 |
3.4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投资结构分解 | 第42-44页 |
3.4.1 直接工程费分类 | 第43页 |
3.4.2 措施费、间接费分类 | 第43页 |
3.4.3 设备购置费分类 | 第43页 |
3.4.4 其他费用分类 | 第43页 |
3.4.5 不可预见费分类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以广西象州县为例 | 第45-59页 |
4.1 案例区概况 | 第45-48页 |
4.1.1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第45-46页 |
4.1.2 案例区工程概况 | 第46-48页 |
4.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48页 |
4.3 土地综合整治国民经济贡献分析 | 第48-57页 |
4.3.1 对社会总产出的诱发效益 | 第48-49页 |
4.3.2 对产业部门的影响 | 第49-52页 |
4.3.3 对GDP的乘数效益 | 第52-56页 |
4.3.4 对就业的增加效益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4.1 土地综合整治对社会总生产有诱发效益 | 第57-58页 |
4.4.2 土地综合整治地区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 第58页 |
4.4.3 土地综合整治对GDP增加具有乘数效益 | 第58页 |
4.4.4 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 | 第58-59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5.1 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对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 | 第59页 |
5.2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释放农村土地经济潜力 | 第59-60页 |
5.3 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转型发展的经济保障 | 第60页 |
5.4 用好土地综合整治培育农村内生发展的资源整合作用 | 第60页 |
5.5 用好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平台 | 第60-61页 |
5.6 把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指标 | 第61-62页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