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本文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大陆、台湾两地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8页 |
三、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大陆、台湾两地高中教材整体观照 | 第19-24页 |
第一节 大陆高中语文教材(2007年人教版) | 第19-20页 |
一、高中《语文》简评 | 第19页 |
二、编辑意图和内部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台湾高中国文教材(2012年翰林版) | 第20-24页 |
一、高中《国文》评介 | 第20-21页 |
二、《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评介 | 第21-22页 |
三、两地语文教材组成部分对比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大陆、台湾两地高中教材中文言文选篇的理论依据 | 第24-35页 |
第一节 社会要求:两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 第24-30页 |
一、两地《课程标准》的整体对照 | 第24页 |
二、大陆新《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篇目选择要求 | 第24-27页 |
三、台湾《课程纲要》中文言文篇目选择要求 | 第27-30页 |
四、两地《课程标准》文言文选篇异同分析 | 第30页 |
第二节 文化传递:民族语言中的精品 | 第30-32页 |
一、文质兼美 | 第31页 |
二、文学地位 | 第31页 |
三、适合教学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学生需要:认知发展理论 | 第32-35页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大陆、台湾两地高中教材中文言文选篇比较 | 第35-51页 |
第一节 文言文数量及比例比较 | 第35-37页 |
一、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数量及比例比较 | 第35-36页 |
二、比较 | 第36页 |
三、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文言文各式体裁比较 | 第37-42页 |
一、两套教材中文言文体裁分布状况 | 第38-41页 |
二、两套教材各册文言文体裁分布状况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文言文作品朝代比较 | 第42-45页 |
一、两套教材文言文朝代分布状况 | 第42-44页 |
二、比较 | 第44-45页 |
三、分析 | 第45页 |
第四节 文言文题材分类比较 | 第45-47页 |
一、两地教材文言文题材分布状况 | 第46页 |
二、比较 | 第46页 |
三、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节 文言文相同篇目、相同作者篇目比较 | 第47-51页 |
一、两套教材中相同的文言文篇目比较 | 第48-49页 |
二、两地教材中相同作家不同篇目比较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大陆、台湾两地高中教材文言文选篇的得失及其启示 | 第51-60页 |
第一节 两地高中教材中文言文选篇的得失 | 第51-57页 |
一、大陆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选篇的得失 | 第51-54页 |
二、台湾翰林版教材中文言文选篇的得失 | 第54-57页 |
第二节 两地文言文选篇对大陆校本国学教材的启示 | 第57-58页 |
一、确立教材选文的标准,选文要多元化 | 第57-58页 |
二、选入反映地方文学的文言作品,但注意其文学性 | 第58页 |
第三节 台湾高中国文教材对完善大陆高中国学教育的启示 | 第58-60页 |
一、加强国学评价制度、确保国学教育走上正轨 | 第58-59页 |
二、端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构建国学体系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1:大陆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年版)文言文选篇 | 第65-67页 |
附录2: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2012年版)文言文选篇 | 第67-70页 |
附录3:翰林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文言文选篇 | 第70-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