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一、典型案例与争议问题 | 第11-14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1页 |
(二)争议问题 | 第11-14页 |
1.主体身份的判定 | 第11页 |
2.单位犯罪的归责 | 第11-12页 |
3.不作为犯的判定 | 第12页 |
4.犯罪情节的判定 | 第12-14页 |
二、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犯罪构成 | 第14-20页 |
(一)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犯罪客体 | 第14页 |
(二)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 第14-16页 |
1.犯罪行为 | 第15页 |
2.犯罪对象 | 第15-16页 |
3.犯罪情节 | 第16页 |
(三)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犯罪主体 | 第16-18页 |
1.监护人 | 第16-17页 |
2.看护人 | 第17页 |
3.单位 | 第17-18页 |
(四)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 第18-20页 |
三、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犯罪主体及主观方面辨析 | 第20-24页 |
(一)主体身份的判定 | 第20-21页 |
(二)单位犯归责路径 | 第21-24页 |
1.单位故意 | 第21页 |
2.单位过失 | 第21-24页 |
四、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犯罪客观方面辨析 | 第24-30页 |
(一)不作为犯的判定 | 第24-26页 |
(二)犯罪情节的判定 | 第26-30页 |
1.表现形式恶劣 | 第27页 |
2.主观动机卑劣 | 第27-28页 |
3.行为后果严重 | 第28-30页 |
五、完善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立法建议 | 第30-32页 |
(一)虐待行为去“身份化” | 第30页 |
(二)设立第三人强制报告制度 | 第30-31页 |
(三)设立法定从重情节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