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ZmGRAS20和ZmEREB26参与玉米淀粉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写表第8-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淀粉的分类第13页
    1.2 淀粉的生物合成第13-14页
    1.3 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第14-18页
        1.3.1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第15页
        1.3.2 淀粉合成酶(SS)第15-16页
        1.3.3 淀粉分支酶(SBE)第16-17页
        1.3.4 淀粉去分支酶(DBE)第17页
        1.3.5 淀粉磷酸化酶(PHO)第17-18页
    1.4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进展第18-19页
        1.4.1 转录因子研究背景第18页
        1.4.2 转录因子调控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GRAS和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6 本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 植物材料第21-22页
        2.1.2 菌株及载体第22页
        2.1.3 酶及试剂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37页
        2.2.1 GRAS和AP2/EREBP转录因子进化分析第22-23页
        2.2.2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23-27页
        2.2.3 半定量RT-PCR第27-28页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第28-29页
        2.2.5 亚细胞定位第29-30页
        2.2.6 转录激活活性分析第30-31页
        2.2.7 启动子克隆及活性验证第31-34页
        2.2.8 瞬时表达实验第34页
        2.2.9 酵母单杂交实验第34-35页
        2.2.10 过表达玉米植株的获得第35-37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56页
    3.1 GRAS和AP2/EREBP转录因子进化分析第37-39页
        3.1.1 玉米GRAS基因家族进化分析第37-39页
        3.1.2 不同物种间的AP2/EREBP基因进化分析第39页
    3.2 转录因子ZmGRAS20和ZmEREB26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第39-44页
        3.2.1 ZmGRAS20和ZmEREB26基因的共相关分析第39-41页
        3.2.2 ZmGRAS20和ZmEREB26基因的克隆第41页
        3.2.3 ZmGRAS20和ZmEREB26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分析第41-44页
    3.3 ZmGRAS20和ZmEREB26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44-45页
        3.3.1 RNA提取结果检测第44页
        3.3.2 ZmGRAS20和ZmEREB26在玉米不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分析第44-45页
        3.3.3 ZmGRAS20和ZmEREB26在玉米授粉后不同时期籽粒中的特异性表达分析第45页
    3.4 ZmGRAS20和ZmEREB26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45-46页
    3.5 ZmGRAS20和ZmEREB26基因编码蛋白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第46-47页
    3.6 转录因子ZmGRAS20和ZmEREB26与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启动子间的作用模式第47-54页
        3.6.1 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ISA1、ISA2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验证第47-49页
        3.6.2 转录因子ZmGRAS20和ZmEREB26与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分析第49-50页
        3.6.3 转录因子ZmGRAS20和ZmEREB26与玉米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作用第50-54页
    3.7 ZmEREB26过表达玉米植株的获得第54-56页
        3.7.1 载体构建第54页
        3.7.2 侵染及转化苗的获得第54-55页
        3.7.3 ZmEREB26过表达玉米植株的鉴定第55-56页
4 讨论第56-61页
    4.1 GRAS和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可调控植物生理代谢活动第56-57页
    4.2 转录因子ZmGRAS20和ZmEREB26可能参与玉米淀粉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第57-60页
    4.3 后续实验研究思路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0页
附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SRAP构建多花黑麦草遗传图谱及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下一篇: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植烟土壤碳、氮形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