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RAP构建多花黑麦草遗传图谱及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表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多花黑麦草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12-15页 |
1.2.1 基于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2-13页 |
1.2.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13-15页 |
1.3 分子遗传图谱和QTL定位 | 第15-18页 |
1.3.1 遗传图谱和QTL定位的原理 | 第15页 |
1.3.2 多花黑麦草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3 多花黑麦草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1 亲本材料 | 第21页 |
2.2.2 构图群体 | 第21页 |
2.2.3 F_1群体真假杂种鉴定 | 第21-22页 |
2.3 农艺性状测定 | 第22页 |
2.4 SRAP分子标记 | 第22-25页 |
2.4.1 DNA提取 | 第22-23页 |
2.4.2 PCR扩增体系 | 第23页 |
2.4.3 引物筛选 | 第23-24页 |
2.4.4 凝胶电泳 | 第24-25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2.6 遗传图谱构建 | 第26页 |
2.7 QTL定位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4页 |
3.1 F_1群体真假杂种鉴定结果 | 第27-29页 |
3.2 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 第29-33页 |
3.2.1 亲本性状差异分析 | 第29页 |
3.2.2 杂交F_1群体表型分析 | 第29-33页 |
3.3 SRAP分子标记在F_1群体中的扩增情况 | 第33-34页 |
3.4 多花黑麦草SRAP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 第34-39页 |
3.5 农艺性状QTL分析 | 第39-44页 |
3.5.1 株高 | 第39-43页 |
3.5.2 叶长 | 第43页 |
3.5.3 叶宽 | 第43页 |
3.5.4 叶绿素含量 | 第43页 |
3.5.5 抽穗期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51页 |
4.1 杂交亲本和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44-45页 |
4.2 F_1群体与亲本表型分析 | 第45页 |
4.3 SRAP分子标记 | 第45-46页 |
4.4 多花黑麦草遗传图谱 | 第46-47页 |
4.5 QTL定位 | 第47-51页 |
5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创新点 | 第52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