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1 当代人们购物心理的改变 | 第12页 |
1.1.2 商业综合体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中介空间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环境行为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与环境行为学概述 | 第22-4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2.1.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解析 | 第22-23页 |
2.1.2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3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2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 | 第26-28页 |
2.2.1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特性 | 第26-27页 |
2.2.2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功能 | 第27-28页 |
2.3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类型 | 第28-41页 |
2.3.1 建筑与道路之间的中介空间 | 第29-32页 |
2.3.2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中介空间 | 第32-41页 |
2.4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 第41-46页 |
2.4.1 相关环境知觉理论 | 第41-43页 |
2.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43-44页 |
2.4.3 个人空间、领域性与私密性 | 第44-45页 |
2.4.4 安全性及舒适性 | 第45-46页 |
2.5 环境行为学理论对中介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 | 第46页 |
2.5.1 环境行为理论使中介空间的设计更人性化 | 第46页 |
2.5.2 环境行为学为中介空间的研究提供新手法 | 第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西安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环境行为调研 | 第48-94页 |
3.1 调研方法、内容、对象及调研步骤 | 第48-50页 |
3.1.1 主要调研目的 | 第48页 |
3.1.2 采取的调研方法 | 第48页 |
3.1.3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48-49页 |
3.1.4 问卷调查对象 | 第49页 |
3.1.5 调研阶段 | 第49-50页 |
3.2 西安李家村万达广场中介空间调研 | 第50-62页 |
3.2.1 概况 | 第50-56页 |
3.2.2 行为观察记录 | 第56-59页 |
3.2.3 问卷调查统计 | 第59-61页 |
3.2.4 调查结论 | 第61-62页 |
3.3 西安东大街万达新天地中介空间调研 | 第62-71页 |
3.3.1 概况 | 第62-66页 |
3.3.2 行为观察记录 | 第66-69页 |
3.3.3 问卷调查统计 | 第69-71页 |
3.3.4 调查结论 | 第71页 |
3.4 西安民乐园万达广场中介空间调研 | 第71-84页 |
3.4.1 概况 | 第71-76页 |
3.4.2 行为观察记录 | 第76-82页 |
3.4.3 问卷调查统计 | 第82-84页 |
3.4.4 调研结论 | 第84页 |
3.5 空间使用后评价 | 第84-90页 |
3.5.1 评价方法 | 第84-85页 |
3.5.2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3.5.3 使用后评价结论分析 | 第89-90页 |
3.6 西安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总体评价分析 | 第90-92页 |
3.6.1 西安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主要优点 | 第91页 |
3.6.2 西安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91-9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4.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中人的行为特点及空间要素分析 | 第94-112页 |
4.1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中人的典型行为 | 第94-97页 |
4.1.1 必要性活动 | 第94-95页 |
4.1.2 自发性活动 | 第95-96页 |
4.1.3 社会性活动 | 第96-97页 |
4.2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 | 第97-99页 |
4.2.1 参与活动 | 第97-98页 |
4.2.2 边界效应 | 第98-99页 |
4.2.3 人看人 | 第99页 |
4.2.4 交往性 | 第99页 |
4.3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中人的行为差异分析 | 第99-102页 |
4.3.1 不同年龄之间的行为差异 | 第99-101页 |
4.3.2 不同性别之间的行为差异 | 第101页 |
4.3.3 不同时段之间的行为差异 | 第101-102页 |
4.4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实体要素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 | 第102-107页 |
4.4.1 空间界面要素 | 第102-105页 |
4.4.2 公共服务设施要素 | 第105-106页 |
4.4.3 景观要素 | 第106-107页 |
4.5 人们的心理行为对中介空间环境的综合要求 | 第107-110页 |
4.5.1 空间可达性要求 | 第107-108页 |
4.5.2 环境舒适性要求 | 第108-110页 |
4.5.3 空间私密性要求 | 第110页 |
4.5.4 文化延续性要求 | 第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5.基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的中介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112-124页 |
5.1 满足人们舒适性需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112-116页 |
5.1.1 营造方向明确的空间环境 | 第112-113页 |
5.1.2 设置多样化的休息设施 | 第113-115页 |
5.1.3 创造生态化的景观环境 | 第115-116页 |
5.2 满足人们领域性需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116-118页 |
5.2.1 空间边界的限定 | 第116-117页 |
5.2.2 边界的柔性处理 | 第117-118页 |
5.3 满足人们多样化活动需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118-119页 |
5.3.1 空间形态的复合化 | 第118页 |
5.3.2 空间功能的复合化 | 第118-119页 |
5.4 满足人们认同感需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119-121页 |
5.4.1 运用传统元素 | 第119-120页 |
5.4.2 民俗文化展示 | 第120页 |
5.4.3 文化主题设计 | 第120-121页 |
5.5 满足人们全时性体验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121-123页 |
5.5.1 全天性空间的营造 | 第121-122页 |
5.5.2 全季节性空间的营造 | 第122-12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6.工程实践项目解析 | 第124-142页 |
6.1 咸阳市玉泉西路商业综合体设计理念 | 第124-126页 |
6.1.1 项目区位 | 第124页 |
6.1.2 项目定位 | 第124页 |
6.1.3 设计理念——基于人的行为模式的空间营造 | 第124-126页 |
6.2 咸阳市玉泉西路商业综合体设计解析 | 第126-141页 |
6.2.1 总体规划设计 | 第126-127页 |
6.2.2 功能划分 | 第127-129页 |
6.2.3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 | 第129-136页 |
6.2.4 建筑界面设计 | 第136-139页 |
6.2.5 交通组织 | 第139页 |
6.2.6 公共设施设计 | 第139-140页 |
6.2.7 景观绿化设计 | 第140-14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7.结论 | 第142-144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142-143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143页 |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8页 |
附录1 图录 | 第148-152页 |
附录2 表录 | 第152-154页 |
附录3 调研问卷(场景类) | 第154-156页 |
附录4 调研问卷(非场景类) | 第156-158页 |
附录5 空间咨询问卷 | 第158-160页 |
附录6 权重计算过程 | 第160-164页 |
附录7 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