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 论文构成 | 第16页 |
1.6 研究方案 | 第16-1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 | 第20-38页 |
2.1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2.1.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2.1.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2.2 国外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利用状况 | 第22-27页 |
2.2.1 法国巴黎列·阿莱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 | 第22-24页 |
2.2.2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改造 | 第24-27页 |
2.3 国内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利用状况 | 第27-35页 |
2.3.1 西安钟鼓楼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状况 | 第27-31页 |
2.3.2 上海静安寺广场地下空间调研 | 第31-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3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设计原则与手法 | 第38-48页 |
3.1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布局原则 | 第38-40页 |
3.1.1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布局原则 | 第38-39页 |
3.1.2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布局应解决的问题 | 第39-40页 |
3.2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 | 第40-41页 |
3.2.1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范围以及规模的确定 | 第40页 |
3.2.2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 | 第40-41页 |
3.3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形态设计 | 第41-44页 |
3.3.1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形态种类 | 第41-42页 |
3.3.2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形态设计手法 | 第42-44页 |
3.4 城市广场的地下空间组织 | 第44-47页 |
3.4.1 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 第44-45页 |
3.4.2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组织形式 | 第45-46页 |
3.4.3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的流线组织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大雁塔北广场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48-66页 |
4.1 大雁塔北广场整体概况 | 第48-51页 |
4.1.1 区位概况 | 第48-49页 |
4.1.2 大雁塔北广场现状分析 | 第49-51页 |
4.2 大雁塔北广场现状地下空间 | 第51-54页 |
4.2.1 音乐喷泉储水箱 | 第51-52页 |
4.2.2 慈恩镇地下车库 | 第52-53页 |
4.2.3 大雁塔古玩城 | 第53-54页 |
4.2.4 北广场现状地下空间综述 | 第54页 |
4.3 大雁塔北广场现状商业设施 | 第54-58页 |
4.3.1 餐饮类 | 第54-56页 |
4.3.2 休闲娱乐类 | 第56页 |
4.3.3 文化类 | 第56-57页 |
4.3.4 零售类 | 第57页 |
4.3.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57-58页 |
4.4 大雁塔北广场调研数据统计 | 第58-61页 |
4.4.1 大雁塔北广场人流量统计 | 第58-59页 |
4.4.2 人群在广场逗留的时间段分析 | 第59页 |
4.4.3 人群主要停留区域分析 | 第59-60页 |
4.4.4 人群主要活动分析 | 第60页 |
4.4.5 环境心理分析 | 第60-61页 |
4.5 大雁塔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 | 第61-64页 |
4.5.1 大雁塔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的动因 | 第61-63页 |
4.5.2 人流量的增长需要更多服务设施 | 第63页 |
4.5.3 对地上空间功能的补充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大雁塔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 | 第66-90页 |
5.1 北广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任务书 | 第66-67页 |
5.1.1 概述 | 第66页 |
5.1.2 设计目的 | 第66页 |
5.1.3 设计范围及规模 | 第66-67页 |
5.1.4 功能构成 | 第67页 |
5.1.5 流线组织 | 第67页 |
5.2 北广场地下空间功能定位及规划结构 | 第67-70页 |
5.2.1 北广场地下空间范围以及规模的确定 | 第67-68页 |
5.2.2 北广场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 | 第68-69页 |
5.2.3 规划结构 | 第69-70页 |
5.3 北广场地下空间布局设计 | 第70-77页 |
5.3.1 功能布局 | 第70-73页 |
5.3.2 空间组织 | 第73-74页 |
5.3.3 流线组织 | 第74-75页 |
5.3.4 出入口设置 | 第75-77页 |
5.4 北广场地下空间形态设计 | 第77-79页 |
5.4.1 采用的空间形态种类 | 第77-78页 |
5.4.2 采用的空间形态设计手法 | 第78-79页 |
5.5 北广场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的衔接 | 第79-81页 |
5.5.1 大雁塔北地铁站 | 第79-80页 |
5.5.2 北广场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的衔接 | 第80-81页 |
5.6 北广场地下空间光环境设计 | 第81-85页 |
5.6.1 北广场地下空间自然采光 | 第82-84页 |
5.6.2 人工采光 | 第84-85页 |
5.7 北广场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 | 第85-88页 |
5.7.1 无障碍设计 | 第85-86页 |
5.7.2 导示标识 | 第86-8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总结及展望 | 第90-94页 |
6.1 总结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图表目录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