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地域特色及其创作手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晋陕两地地域特色及博物馆建筑类型 | 第22-36页 |
2.1 晋陕两地渊源 | 第22-24页 |
2.1.1 山西省与陕西省的自然地理关系 | 第22-23页 |
2.1.2 山西省与陕西省的文化渊源 | 第23-24页 |
2.2 晋陕两地建筑地域特色分析 | 第24-27页 |
2.2.1 晋陕建筑地域特色区别 | 第24-26页 |
2.2.2 晋陕建筑地域特色关联 | 第26-27页 |
2.3 博物馆研究分类 | 第27-33页 |
2.3.1 晋陕博物馆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2.3.2 地方综合博物馆 | 第29页 |
2.3.3 历史文化博物馆 | 第29-30页 |
2.3.4 民俗博物馆 | 第30-33页 |
2.3.5 美术博物馆 | 第33页 |
2.4 小结 | 第33-36页 |
3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创作 | 第36-58页 |
3.1 适应气候条件 | 第37-39页 |
3.1.1 群体布局 | 第38页 |
3.1.2 单体结构 | 第38-39页 |
3.2 协调地形地貌 | 第39-49页 |
3.2.1 融入自然地形的建筑 | 第39-44页 |
3.2.2 契入城市肌理的建筑 | 第44-48页 |
3.2.3 彰显特质场景的建筑 | 第48-49页 |
3.3 挖掘地域资源 | 第49-56页 |
3.3.1 地方材料的综合运用 | 第49-51页 |
3.3.2 植物景观的合理配置 | 第51-54页 |
3.3.3 色彩的特色营造 | 第54-56页 |
3.4 小结 | 第56-58页 |
4 人文历史因素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创作 | 第58-90页 |
4.1 传统原型再现 | 第58-75页 |
4.1.1 城市空间格局 | 第59-64页 |
4.1.2 古代建筑形式 | 第64-75页 |
4.2 地域符号的运用 | 第75-80页 |
4.2.1 古代器物形象的符号化 | 第75-78页 |
4.2.2 特殊构筑物形象的符号化 | 第78-80页 |
4.3 地方文化隐喻的表达 | 第80-84页 |
4.3.1 地方民俗文化的隐喻 | 第80-81页 |
4.3.2 地方宗教文化的隐喻 | 第81-82页 |
4.3.3 民间工艺、技艺的隐喻 | 第82-83页 |
4.3.4 文学、绘画等内容的隐喻 | 第83-84页 |
4.4 地域文化的场所认同 | 第84-87页 |
4.4.1 反映特定的历史事件 | 第84-85页 |
4.4.2 再现特定的生活场景 | 第85-87页 |
4.5 小结 | 第87-90页 |
5 晋陕当代博物馆建筑地域特色创作手法评析 | 第90-102页 |
5.1 晋陕两地博物馆建筑地域特色创作手法比较 | 第91-96页 |
5.1.1 自然环境融合与地域性表达 | 第91-92页 |
5.1.2 文化传统继承与现代性表达 | 第92-96页 |
5.2 晋陕地域特色的创作手法差异性原因分析 | 第96-99页 |
5.2.1 城市历史文化的差异性 | 第96-97页 |
5.2.2 建筑师在地域特色塑造中的角色 | 第97-99页 |
5.3 晋陕当代博物馆建筑地域特色表达借鉴 | 第99-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2页 |
6 结语 | 第102-106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102-105页 |
6.2 存在不足 | 第105-106页 |
7 致谢 | 第106-107页 |
8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9 图表目录 | 第112-116页 |
图录 | 第112-115页 |
表录 | 第115-116页 |
10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