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农产物化学加工工业论文--化学加工过程及设备论文--农产物化学加工论文

白灵菇中小分子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1 白灵菇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1.1 白灵菇概述第11页
        1.1.2 白灵菇的栽培第11-12页
        1.1.3 白灵菇活性成分第12页
    1.2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的研究方法第12-15页
        1.2.1 天然产物的提取方法第12-14页
        1.2.2 分离纯化方法第14-15页
    1.3 天然产物结构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质谱第15-16页
        1.3.2 核磁共振第16页
        1.3.3 其他方法第16页
    1.4 细胞凋亡第16-18页
        1.4.1 细胞凋亡的机制第16-17页
        1.4.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第17-18页
    1.5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8页
    1.6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第2章 白灵菇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性能评定第21-31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1页
        2.1.2 实验仪器第21-22页
        2.1.3 实验试剂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5页
        2.2.1 白灵菇提取物的制备第22-23页
        2.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第23-24页
        2.2.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第24页
        2.2.4 O~(2-)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第24页
        2.2.5 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第24-25页
        2.2.6 统计学分析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2.3.1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25-26页
        2.3.2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26-27页
        2.3.3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27-28页
        2.3.4 白灵菇不同溶剂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白灵菇中小分子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第31-59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1-32页
        3.1.1 实验材料第31页
        3.1.2 实验仪器第31-32页
        3.1.3 实验试剂第32页
    3.2 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方法第32-37页
        3.2.1 薄层色谱实验第32-33页
        3.2.2 硅胶柱色谱第33-34页
        3.2.3 SephadexLH-20柱色谱第34-37页
        3.2.4 结构鉴定方法第3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7-56页
        3.3.1 化合物1的鉴定第37-40页
        3.3.2 化合物2的鉴定第40-42页
        3.3.3 化合物3的鉴定第42-44页
        3.3.4 化合物4的鉴定第44-46页
        3.3.5 化合物5的鉴定第46-49页
        3.3.6 化合物6的鉴定第49-51页
        3.3.7 化合物7的鉴定第51-53页
        3.3.8 化合物8的鉴定第53-55页
        3.3.9 化合物9的鉴定第55-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4章 化合物单体抑制肿瘤活性研究第59-65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9-61页
        4.1.1 实验材料第59页
        4.1.2 实验仪器第59-60页
        4.1.3 实验试剂第60页
        4.1.4 常用试剂的配制第60-61页
    4.2 实验方法第61-62页
        4.2.1 细胞复苏第61页
        4.2.2 细胞传代第61页
        4.2.3 细胞培养第61-62页
        4.2.4 MTT实验第62页
        4.2.5 细胞冻存第62页
        4.2.6 统计学分析第6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2-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麦角甾醇抑制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第65-81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65-67页
        5.1.1 实验材料第65页
        5.1.2 实验仪器第65-66页
        5.1.3 实验试剂第66-67页
        5.1.4 常用试剂的配置第67页
    5.2 实验方法第67-73页
        5.2.1 细胞培养第67页
        5.2.2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第67页
        5.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损伤第67-68页
        5.2.4 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第68-69页
        5.2.5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第69页
        5.2.6 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情况第69-72页
        5.2.7 统计学分析第72-7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3-79页
        5.3.1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第73-74页
        5.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损伤第74页
        5.3.3 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第74-76页
        5.3.4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第76-77页
        5.3.5 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情况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附录第91-9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3-95页
致谢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ysR家族调控因子FkbR1及其靶基因提高子囊霉素产量
下一篇:基于体外基因重排和等离子诱变构建高产虾青素酿酒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