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子囊霉素的概述 | 第10-13页 |
1.1.1 子囊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10页 |
1.1.2 子囊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10-13页 |
1.2 链霉菌中的调控因子 | 第13-15页 |
1.2.1 全局性调控因子 | 第13页 |
1.2.2 多效性调控因子 | 第13-14页 |
1.2.3 途径特异性调控因子 | 第14-15页 |
1.3 Lys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LysR转录调控因子的结构域功能 | 第16-18页 |
1.3.2 LysR家族调控因子的转录调控 | 第18-20页 |
1.4 发酵法生产子囊霉素的进展 | 第20-22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FkbR1在子囊霉素生物合成中调控机制 | 第24-52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5-31页 |
2.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5-28页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2.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 第29-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2.3.1 吸水链霉菌子囊亚种培养 | 第31页 |
2.3.2 大肠杆菌培养 | 第31页 |
2.3.3 吸水链霉菌子囊亚种FS35基因组提取 | 第31-32页 |
2.3.4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32页 |
2.3.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 第32-33页 |
2.3.6 重组质粒构建方法 | 第33-35页 |
2.3.7 基因敲除、回补和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35-36页 |
2.3.8 吸水链霉菌接合转移 | 第36页 |
2.3.9 RT-PCR分析子囊霉素合成基因簇上基因 | 第36-37页 |
2.3.10 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 | 第37页 |
2.3.11 重组蛋白纯化 | 第37-38页 |
2.3.12 凝胶阻滞电泳 | 第38页 |
2.3.13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 | 第38-39页 |
2.3.14 子囊霉素的提取与检测 | 第39页 |
2.3.15 生物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0-51页 |
2.4.1 分析fkbR1及其邻近基因的功能 | 第40-41页 |
2.4.2 FkbR1正调控子囊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41-43页 |
2.4.3 基因fkbR1的缺失和过表达不影响菌体生长 | 第43-44页 |
2.4.4 FkbR1在转录水平上调控子囊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44-47页 |
2.4.5 转录调控因子FkbR1特异性结合区域的研究 | 第47-51页 |
2.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靶基因fkbE和fkbF对子囊霉素合成的作用 | 第52-60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2-54页 |
3.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52-54页 |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3.3.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54页 |
3.3.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5页 |
3.3.3 RT-PCR分析靶基因转录水平 | 第5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3.4.1 fkbE对子囊霉素合成的作用 | 第55-57页 |
3.4.2 fkbF对子囊霉素合成的作用 | 第57-58页 |
3.4.3 fkbE是生物合成子囊霉素的关键基因 | 第58-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构建fkbR1和fkbE过表达菌株提高子囊霉素产量 | 第60-66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4.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60-61页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3.1 组合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61页 |
4.3.2 子囊霉素发酵液总糖的测定 | 第61-6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4.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5.2 创新点 | 第67页 |
5.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