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初中生道德自觉促进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引言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研究第13-14页
        1.3.2 人的主体性道德的研究第14页
        1.3.3 道德价值的研究第14页
        1.3.4 道德教育的研究第14-15页
    1.4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1 道德习得的研究第15-16页
        1.4.2 道德理性的研究第16页
        1.4.3 教师教育的研究第16-17页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道德自觉的基本内涵第18-28页
    2.1 道德自觉的含义第18-21页
        2.1.1 道德的意涵第18-19页
        2.1.2 自觉的含义第19页
        2.1.3 道德蕴含自觉第19-20页
        2.1.4 道德自觉的概念第20-21页
    2.2 道德自觉的主体性第21-23页
        2.2.1 主体的自我约束是道德自觉的内在品质第21-22页
        2.2.2 主体的自我评价是道德自觉的内在机理第22页
        2.2.3 主体的自我完善是道德自觉的自我形成第22-23页
    2.3 道德自觉的层次第23-28页
        2.3.1 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第24-25页
        2.3.2 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第25页
        2.3.3 道德发展的“自由(自觉)”阶段第25-28页
第3章 初中生道德自觉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第28-36页
    3.1 初中生道德自觉的困境第28-31页
        3.1.1 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引诱下的学生价值取向迷惘第28-29页
        3.1.2 道德教育的教条化固化学生的道德思维第29-30页
        3.1.3 家庭道德伦理异样化遮蔽了学生的道德美好感知第30-31页
        3.1.4 道德思维的单向性限制学生道德自觉的高度第31页
    3.2 初中生道德自觉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1-36页
        3.2.1 社会道德乱象诱使学生陷入道德自觉实践困境第31-32页
        3.2.2 主体性道德实践缺乏降低了学生道德重要性的认知第32-33页
        3.2.3 学生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形成道德单向性思维第33页
        3.2.4 压制性德育模式导致学生的道德逆向行为第33-36页
第4章 初中生道德自觉促进的策略第36-42页
    4.1 由“教”到“导”,开启初中生道德自觉思维第36-37页
    4.2 强化道德主体实践,激发学生道德自觉点第37-39页
    4.3 以研讨道德“问题”为中心,实现学生道德实践自觉第39页
    4.4 推进价值规范体系建设,明确学生道德自觉方向第39-40页
    4.5 彰显校园的“自觉”文化,增强学生道德自觉行动力第40-42页
结语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6-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留守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绥宁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
下一篇:乡村中学深化课程改革的阻滞因素及超越策略--以C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