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研究 | 第13-14页 |
1.3.2 人的主体性道德的研究 | 第14页 |
1.3.3 道德价值的研究 | 第14页 |
1.3.4 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道德习得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2 道德理性的研究 | 第16页 |
1.4.3 教师教育的研究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道德自觉的基本内涵 | 第18-28页 |
2.1 道德自觉的含义 | 第18-21页 |
2.1.1 道德的意涵 | 第18-19页 |
2.1.2 自觉的含义 | 第19页 |
2.1.3 道德蕴含自觉 | 第19-20页 |
2.1.4 道德自觉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道德自觉的主体性 | 第21-23页 |
2.2.1 主体的自我约束是道德自觉的内在品质 | 第21-22页 |
2.2.2 主体的自我评价是道德自觉的内在机理 | 第22页 |
2.2.3 主体的自我完善是道德自觉的自我形成 | 第22-23页 |
2.3 道德自觉的层次 | 第23-28页 |
2.3.1 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 | 第24-25页 |
2.3.2 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 | 第25页 |
2.3.3 道德发展的“自由(自觉)”阶段 | 第25-28页 |
第3章 初中生道德自觉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 第28-36页 |
3.1 初中生道德自觉的困境 | 第28-31页 |
3.1.1 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引诱下的学生价值取向迷惘 | 第28-29页 |
3.1.2 道德教育的教条化固化学生的道德思维 | 第29-30页 |
3.1.3 家庭道德伦理异样化遮蔽了学生的道德美好感知 | 第30-31页 |
3.1.4 道德思维的单向性限制学生道德自觉的高度 | 第31页 |
3.2 初中生道德自觉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3.2.1 社会道德乱象诱使学生陷入道德自觉实践困境 | 第31-32页 |
3.2.2 主体性道德实践缺乏降低了学生道德重要性的认知 | 第32-33页 |
3.2.3 学生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形成道德单向性思维 | 第33页 |
3.2.4 压制性德育模式导致学生的道德逆向行为 | 第33-36页 |
第4章 初中生道德自觉促进的策略 | 第36-42页 |
4.1 由“教”到“导”,开启初中生道德自觉思维 | 第36-37页 |
4.2 强化道德主体实践,激发学生道德自觉点 | 第37-39页 |
4.3 以研讨道德“问题”为中心,实现学生道德实践自觉 | 第39页 |
4.4 推进价值规范体系建设,明确学生道德自觉方向 | 第39-40页 |
4.5 彰显校园的“自觉”文化,增强学生道德自觉行动力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