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第17-20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21-23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网格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 第26-51页 |
2.1 网格信息检索 | 第26-32页 |
2.1.1 网格信息检索产生的原因 | 第26-27页 |
2.1.2 网格信息检索的原理 | 第27页 |
2.1.3 网格信息检索的技术支撑 | 第27-30页 |
2.1.4 网格信息检索的检索过程 | 第30-32页 |
2.2 本体技术 | 第32-41页 |
2.2.1 本体技术的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2.2 本体的概念 | 第33-34页 |
2.2.3 本体的表示方法 | 第34-35页 |
2.2.4 本体的构造准则 | 第35页 |
2.2.5 本体的分类 | 第35-36页 |
2.2.6 本体描述语言 | 第36-38页 |
2.2.7 本体建模原语 | 第38-39页 |
2.2.8 本体建模方法 | 第39-40页 |
2.2.9 本体建模工具 | 第40-41页 |
2.3 Web服务与 Web服务组合 | 第41-46页 |
2.3.1 Web服务技术 | 第41-43页 |
2.3.2 Web服务组合 | 第43-44页 |
2.3.3 语义 Web服务及组合方法 | 第44-46页 |
2.4 信息系统建模理论 | 第46-50页 |
2.4.1 信息系统建模原理 | 第46页 |
2.4.2 信息系统建模的原则 | 第46-47页 |
2.4.3 信息系统建模的要素分析 | 第47-48页 |
2.4.4 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 第48-50页 |
2.4.5 信息系统建模的评价标准 | 第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网格信息检索中本体自动构建的研究 | 第51-67页 |
3.1 网格信息检索中引入本体构建技术的目的 | 第51-52页 |
3.2 网格本体建模中用到的其它技术 | 第52页 |
3.3 网格环境下本体的自动构建理论 | 第52-55页 |
3.3.1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的基本思想 | 第52-53页 |
3.3.2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的原则 | 第53-54页 |
3.3.3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方法的选择 | 第54-55页 |
3.4 网格领域本体库的自动构建 | 第55-60页 |
3.4.1 网格领域本体自动构建的信息需求 | 第55-57页 |
3.4.2 网格环境下的 LDAP 目录服务 | 第57页 |
3.4.3 网格环境下 LDAP信息的存储 | 第57-59页 |
3.4.4 基于 LDAP的网格领域本体的自动构建 | 第59-60页 |
3.5 网格服务本体库的自动构建 | 第60-66页 |
3.5.1 网格服务本体 | 第60-61页 |
3.5.2 网格服务本体的形式化描述分析 | 第61-64页 |
3.5.3 网格服务本体自动构建过程 | 第64-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网格信息检索中本体匹配问题的研究 | 第67-102页 |
4.1 网格信息检索中引入本体匹配技术的作用 | 第67-68页 |
4.2 网格本体匹配理论与相关技术分析 | 第68-80页 |
4.2.1 本体匹配理论 | 第68-74页 |
4.2.2 本体匹配技术 | 第74-80页 |
4.3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理论下的本体匹配 | 第80-101页 |
4.3.1 网格自动构建理论下本体匹配的要求 | 第80-81页 |
4.3.2 网格本体匹配的技术的选择 | 第81-82页 |
4.3.3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理论下本体匹配的指导思想 | 第82-83页 |
4.3.4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理论下本体匹配的预处理 | 第83-86页 |
4.3.5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理论下领域本体的匹配 | 第86-91页 |
4.3.6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理论下服务本体的匹配 | 第91-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5章 网格信息检索中本体组合及其匹配的研究 | 第102-120页 |
5.1 网格环境下本体组合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2-103页 |
5.2 网格环境下本体组合的技术选择 | 第103-107页 |
5.3 网格环境下本体组合问题的实质 | 第107-109页 |
5.4 网格服务本体的组合及匹配 | 第109-119页 |
5.4.1 网格用户服务请求判定 | 第109-111页 |
5.4.2 网格服务本体组合问题 | 第111-116页 |
5.4.3 网格服务本体组合的匹配 | 第116-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基于四库模型的网格信息检索模型的构建 | 第120-140页 |
6.1 传统网格信息检索模型分析 | 第120-124页 |
6.2 基于本体技术的网格信息检索模型的分析 | 第124-129页 |
6.3 基于四库模型的网格信息检索模型的建立 | 第129-139页 |
6.3.1 网格信息检索模型中用户模块的重构 | 第130-132页 |
6.3.2 网格信息检索模型中本体构建模块的重构 | 第132-135页 |
6.3.3 网格信息检索模型中本体匹配模块的重构 | 第135-137页 |
6.3.4 基于四库模型的网格信息检索模型的综合模型 | 第137-13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7章 基于四库模型的网格信息检索模型的仿真验证 | 第140-151页 |
7.1 网格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140-143页 |
7.1.1 网格基础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140-141页 |
7.1.2 现有的网格开发平台 | 第141页 |
7.1.3 基于 Web SASE的网格仿真平台 | 第141-143页 |
7.2 基于四库模型的网格检索系统的仿真实现 | 第143-146页 |
7.2.1 网格用户模块的实现 | 第143-145页 |
7.2.2 网格本体自构建模块的实现 | 第145页 |
7.2.3 网格本体匹配模块的实现 | 第145-146页 |
7.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46-150页 |
7.3.1 网格本体自动构建能力的分析 | 第146-147页 |
7.3.2 系统检索性能的比对 | 第147-15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51-154页 |
8.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51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51-153页 |
8.3 研究中的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5-166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