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1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0 导论 | 第19-41页 |
0.1 研究的缘由 | 第19-21页 |
0.1.1 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 第19-20页 |
0.1.2 心理健康教育辩证法研究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0.2 研究的意义 | 第21-25页 |
0.2.1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 第21-23页 |
0.2.2 辩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 第23页 |
0.2.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 第23-24页 |
0.2.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第24-25页 |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7页 |
0.3.1 心理健康教育 | 第26页 |
0.3.2 辩证法 | 第26-27页 |
0.3.3 心理健康教育辩证法 | 第27页 |
0.4 研究现状 | 第27-37页 |
0.4.1 国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辩证法的研究 | 第27-32页 |
0.4.2 国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辩证法的研究 | 第32-37页 |
0.5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37-41页 |
0.5.1 研究思路 | 第37页 |
0.5.2 论文框架 | 第37-38页 |
0.5.3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0.5.4 研究创新 | 第39-41页 |
1 心理健康教育辩证法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41-51页 |
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指导 | 第41-43页 |
1.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1-42页 |
1.1.2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对本研究的指引 | 第42-43页 |
1.2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思想的指导 | 第43-46页 |
1.2.1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3-46页 |
1.2.2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思想对本研究的制导 | 第46页 |
1.3 马克思主义教育辩证思想的指导 | 第46-51页 |
1.3.1 马克思主义教育辩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1.3.2 马克思主义教育辩证思想对本研究的引导 | 第49-51页 |
2 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性 | 第51-75页 |
2.1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要素的联系 | 第51-56页 |
2.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 第51-53页 |
2.1.2 基本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 第53-56页 |
2.2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教育的联系 | 第56-62页 |
2.2.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 第57-58页 |
2.2.2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 | 第58-60页 |
2.2.3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 | 第60-61页 |
2.2.4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学专业教育 | 第61-62页 |
2.3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 第62-66页 |
2.3.1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第62-63页 |
2.3.2 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 第63-65页 |
2.3.3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 | 第65-66页 |
2.4 本质联系呈现出的规律性 | 第66-75页 |
2.4.1 适应性规律 | 第66-69页 |
2.4.2 超越性规律 | 第69-71页 |
2.4.3 主体性规律 | 第71-74页 |
2.4.4 活动体验性规律 | 第74-75页 |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性 | 第75-87页 |
3.1 心理健康教育内部要素的变化 | 第75-78页 |
3.1.1 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变化 | 第75-77页 |
3.1.2 心理健康教育客体的变化 | 第77页 |
3.1.3 心理健康教育中介的变化 | 第77-78页 |
3.2 心理健康教育结构的变化 | 第78-80页 |
3.2.1 心理健康教育类型结构的变化 | 第78页 |
3.2.2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构的变化 | 第78-79页 |
3.2.3 心理健康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 | 第79页 |
3.2.4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结构的变化 | 第79-80页 |
3.3 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变化 | 第80-82页 |
3.3.1 从弥补性功能为主向发展性功能为主的转变 | 第80页 |
3.3.2 从个体功能向个体—社会功能的转变 | 第80-81页 |
3.3.3 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的转变 | 第81-82页 |
3.4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变化 | 第82-87页 |
3.4.1 宏观环境的变化及其心理影响 | 第82-84页 |
3.4.2 微观环境的变化及其心理影响 | 第84-87页 |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 | 第87-103页 |
4.1 发展的过程 | 第87-90页 |
4.1.1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 第87-88页 |
4.1.2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 第88-90页 |
4.2 发展的动力 | 第90-92页 |
4.2.1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90-91页 |
4.2.2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 第91-92页 |
4.3 发展的方式 | 第92-95页 |
4.3.1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 | 第92-93页 |
4.3.2 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93-94页 |
4.3.3 发展的不协调性 | 第94-95页 |
4.3.4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 第95页 |
4.4 发展的内容 | 第95-100页 |
4.4.1 教育理念的更新 | 第95-97页 |
4.4.2 教育内容的拓展 | 第97-99页 |
4.4.3 教育方法的改进 | 第99页 |
4.4.4 教育功能的完善 | 第99页 |
4.4.5 研究成果的丰富 | 第99-100页 |
4.5 发展的趋势 | 第100-103页 |
4.5.1 大众化与现代化 | 第100-101页 |
4.5.2 专业化与综合化 | 第101-102页 |
4.5.3 国际化与本土化 | 第102-103页 |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矛盾性 | 第103-119页 |
5.1 矛盾的生成 | 第103-109页 |
5.1.1 心理健康教育要素不合格 | 第103-107页 |
5.1.2 心理健康教育要素不到位 | 第107页 |
5.1.3 心理健康教育运行不协调 | 第107-109页 |
5.2 矛盾的表现 | 第109-113页 |
5.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矛盾 | 第109-110页 |
5.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矛盾 | 第110-113页 |
5.3 矛盾的转化 | 第113-116页 |
5.3.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矛盾转化为教育者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 | 第114页 |
5.3.2 教育者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矛盾 | 第114-115页 |
5.3.3 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学习者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 | 第115-116页 |
5.4 矛盾的解决 | 第116-119页 |
5.4.1 矛盾解决的方式 | 第116-117页 |
5.4.2 矛盾解决的具体方法 | 第117-119页 |
6 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辩证性 | 第119-135页 |
6.1 心理健康教育主体 | 第119-121页 |
6.1.1 主体的概念 | 第119页 |
6.1.2 教育主体的争议 | 第119-120页 |
6.1.3 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界定 | 第120-121页 |
6.2 主体的辩证构成 | 第121-129页 |
6.2.1 教师和学生 | 第121-125页 |
6.2.2 父母和子女 | 第125-127页 |
6.2.3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 | 第127-129页 |
6.3 主体素质的辩证要求 | 第129-132页 |
6.3.1 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 第129-131页 |
6.3.2 学习者的基本素质 | 第131-132页 |
6.4 主体间的辩证关系 | 第132-135页 |
6.4.1 相互依存 | 第133-134页 |
6.4.2 相互作用 | 第134页 |
6.4.3 相互转化 | 第134-135页 |
7 心理健康教育客体的辩证性 | 第135-149页 |
7.1 心理健康教育客体 | 第135-137页 |
7.1.1 客体的概念 | 第135页 |
7.1.2 教育客体的争议 | 第135-136页 |
7.1.3 心理健康教育客体的界定 | 第136-137页 |
7.2 心理健康的辩证性 | 第137-142页 |
7.2.1 心理健康是过程与状态的统一 | 第137-138页 |
7.2.2 心理健康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 第138-140页 |
7.2.3 心理健康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 第140-141页 |
7.2.4 心理健康是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的统一 | 第141-142页 |
7.3 心理发展的辩证性 | 第142-147页 |
7.3.1 心理发展是增长与衰退的统一 | 第142-143页 |
7.3.2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 第143-144页 |
7.3.3 心理发展是多维度与顺序性的统一 | 第144-145页 |
7.3.4 心理发展是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统一 | 第145页 |
7.3.5 心理发展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 第145-146页 |
7.3.6 心理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 | 第146页 |
7.3.7 心理发展的辩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 第146-147页 |
7.4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147-149页 |
7.4.1 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 | 第147页 |
7.4.2 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 | 第147-148页 |
7.4.3 主体与客体相互统一 | 第148-149页 |
8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辩证性 | 第149-166页 |
8.1 教育内容的确定性与变化性 | 第149-152页 |
8.1.1 教育内容的确定性 | 第149-151页 |
8.1.2 教育内容的变化性 | 第151-152页 |
8.1.3 确定性与变化性的辩证关系 | 第152页 |
8.2 教育内容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 第152-155页 |
8.2.1 教育内容的客观性 | 第153-154页 |
8.2.2 教育内容的主观性 | 第154-155页 |
8.2.3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 | 第155页 |
8.3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针对性 | 第155-158页 |
8.3.1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 第155-156页 |
8.3.2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第156-157页 |
8.3.3 丰富性与针对性的辩证关系 | 第157-158页 |
8.4 教育内容的知识性与操作性 | 第158-161页 |
8.4.1 教育内容的知识性 | 第158-159页 |
8.4.2 教育内容的操作性 | 第159-160页 |
8.4.3 知识性与操作性的辩证关系 | 第160-161页 |
8.5 教育内容的普及性与专业性 | 第161-163页 |
8.5.1 教育内容的普及性 | 第161-162页 |
8.5.2 教育内容的专业性 | 第162页 |
8.5.3 普及性与专业性的辩证关系 | 第162-163页 |
8.6 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辩证关系 | 第163-166页 |
8.6.1 内容决定形式 | 第163页 |
8.6.2 形式体现内容 | 第163-164页 |
8.6.3 内容丰富性与形式多样性的一致性 | 第164-165页 |
8.6.4 内容丰富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矛盾性 | 第165-166页 |
9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辩证性 | 第166-186页 |
9.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166-173页 |
9.1.1 讲授法 | 第166-167页 |
9.1.2 讨论法 | 第167-168页 |
9.1.3 活动体验法 | 第168-169页 |
9.1.4 心理训练法 | 第169-170页 |
9.1.5 心理咨询法 | 第170页 |
9.1.6 行为示范法 | 第170-171页 |
9.1.7 指导阅读法 | 第171-172页 |
9.1.8 渗透法 | 第172页 |
9.1.9 环境熏陶法 | 第172-173页 |
9.1.10 自我教育法 | 第173页 |
9.2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辩证运用 | 第173-183页 |
9.2.1 主与次 | 第173-175页 |
9.2.2 虚与实 | 第175-177页 |
9.2.3 理与情 | 第177-178页 |
9.2.4 正与负 | 第178-180页 |
9.2.5 急与缓 | 第180-181页 |
9.2.6 团体与个别 | 第181-182页 |
9.2.7 助人与自助 | 第182-183页 |
9.3 教育方法与教育目的的辩证关系 | 第183-186页 |
9.3.1 目的与方法相互依存 | 第184页 |
9.3.2 目的决定方法 | 第184页 |
9.3.3 方法服务目的 | 第184-185页 |
9.3.4 方法制约目的 | 第185-186页 |
10 心理健康教育的度 | 第186-203页 |
10.1 教育不足 | 第186-194页 |
10.1.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 第186-188页 |
10.1.2 缺乏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 第188-190页 |
10.1.3 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健全 | 第190-191页 |
10.1.4 教育模式的偏差 | 第191-192页 |
10.1.5 途径狭窄、方法欠科学 | 第192-193页 |
10.1.6 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 | 第193-194页 |
10.2 过度教育 | 第194-198页 |
10.2.1 心理问题严重化 | 第194-195页 |
10.2.2 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扩大化 | 第195页 |
10.2.3 心理健康教育超出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水平 | 第195-197页 |
10.2.4 心理健康教育超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97-198页 |
10.3 适度教育 | 第198-203页 |
10.3.1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 第198-199页 |
10.3.2 准确划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 | 第199-200页 |
10.3.3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相适应 | 第200-201页 |
10.3.4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1页 |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11-212页 |
后记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