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7-11页 |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 2.1 广义逆矩阵 | 第15-18页 |
| 2.1.1 广义逆矩阵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1.2 广义逆矩阵的微分 | 第16-17页 |
| 2.1.3 一次方程式的解 | 第17-18页 |
| 2.2 广义逆矩阵的求解方法 | 第18-23页 |
| 2.2.1 计算广义逆矩阵的基本原则 | 第18-19页 |
| 2.2.2 特异值分解法 | 第19-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有应力制约条件的结构形态创构 | 第24-32页 |
| 3.1 基本思想 | 第24页 |
| 3.2 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24-27页 |
| 3.3 基本方程的解法 | 第27-28页 |
| 3.4 有应力制约条件的结构形态创构方法的特点 | 第28-30页 |
| 3.5 有应力制约条件的结构形态创构的意义 | 第30-32页 |
| 第4章 平面桁架形态创构 | 第32-55页 |
| 4.1 所有非支座节点均可移动的平面桁架结构形态创构 | 第32-49页 |
| 4.1.1 不同支座条件情况 | 第32-36页 |
| 4.1.2 不同应力约束条件情况 | 第36-41页 |
| 4.1.3 不同荷载作用情况 | 第41-45页 |
| 4.1.4 考虑初始形状的情况 | 第45-49页 |
| 4.2 上部节点可移动的平面桁架结构形态创构 | 第49-51页 |
| 4.3 下部非支座节点可移动的平面桁架结构形态创构 | 第51-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空间桁架形态创构 | 第55-71页 |
| 5.1 所有非支座节点均可移动的空间桁架结构形态创构 | 第55-62页 |
| 5.1.1 两跨空间桁架 | 第55-59页 |
| 5.1.2 四跨空间桁架 | 第59-62页 |
| 5.2 上部节点可移动的空间桁架结构形态创构 | 第62-68页 |
| 5.2.1 两跨空间桁架 | 第62-65页 |
| 5.2.2 四跨空间桁架 | 第65-68页 |
| 5.3 下部非支座节点可移动的空间桁架结构形态创构 | 第68-70页 |
| 5.3.1 两跨空间桁架 | 第68-69页 |
| 5.3.2 四跨空间桁架 | 第69-7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