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地方财政自主权与经济发展绩效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2 方法、数据与核心概念 | 第15页 |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财政分权与经济绩效:文献综述 | 第19-41页 |
2.1 两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议题 | 第19-23页 |
2.1.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 第19-22页 |
2.1.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 第22-23页 |
2.2 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 | 第23-31页 |
2.2.1 经济效率的机理 | 第24页 |
2.2.2 技术进步的机理 | 第24-26页 |
2.2.3 资本积累的机理 | 第26-29页 |
2.2.4 其它传导机理 | 第29-31页 |
2.3 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増长的经验证据 | 第31-35页 |
2.3.1 总体的相关性 | 第31-33页 |
2.3.2 传导渠道 | 第33-35页 |
2.4 实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第35-41页 |
2.4.1 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 | 第35-36页 |
2.4.2 实证结论为何多样化? | 第36-41页 |
第3章 分税制背景下的央地财政关系 | 第41-69页 |
3.1 本章研究背景 | 第41-42页 |
3.2 分税制改革与预算内财政的集权化 | 第42-47页 |
3.3 预算外财政:集权下的分权? | 第47-58页 |
3.3.1 特征性事实与数据描述 | 第47-51页 |
3.3.2 实证检验 | 第51-58页 |
3.4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财政关系的测量 | 第58-66页 |
3.4.1 现有的财政分权指标及评价 | 第58-62页 |
3.4.2 测量分税制改革后的央地财政关系 | 第62-66页 |
本章附录 | 第66-69页 |
第4章 地方财政自主权与经济增长绩效 | 第69-113页 |
4.1 本章研究背景 | 第69-74页 |
4.1.1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质量 | 第69-72页 |
4.1.2 文献中的解释与本章的思路 | 第72-74页 |
4.2 实证分析框架的评价 | 第74-78页 |
4.2.1 外生经济增长框架 | 第74-76页 |
4.2.2 内生经济增长框架 | 第76-77页 |
4.2.3 增长核算法框架 | 第77-78页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78-94页 |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78-79页 |
4.3.2 总增长效应与作用渠道的初步考察 | 第79-83页 |
4.3.3 对作用渠道的详细考察 | 第83-91页 |
4.3.4 长期效应的考察 | 第91-94页 |
4.4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 | 第94-97页 |
4.5 小结 | 第97-99页 |
本章附录 | 第99-113页 |
第5章 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公共品提供绩效 | 第113-134页 |
5.1 本章研究背景 | 第113-114页 |
5.2 文献评论与研究假说 | 第114-117页 |
5.3 数据描述与变量说明 | 第117-121页 |
5.4 实证结果及讨论 | 第121-128页 |
5.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121页 |
5.4.2 财政自主权的总体效果 | 第121-123页 |
5.4.3 作用渠道的考察 | 第123-125页 |
5.4.4 地区间的异质性影响 | 第125-126页 |
5.4.5 财政自主度的边际效应 | 第126-127页 |
5.4.6 最优财政自主度检验 | 第127-128页 |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 第128-131页 |
5.6 小结 | 第131-133页 |
本章附录 | 第133-134页 |
第6章 总结、政策含义与进一步的研究 | 第134-138页 |
6.1 总结论 | 第134-135页 |
6.2 政策含义 | 第135-136页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0页 |
后记 | 第160-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