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世说》考校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绪论 | 第11-15页 |
| 第一章、孔平仲与《续世说》 | 第15-30页 |
| 一、孔平仲生平 | 第15-19页 |
| 二、《续世说》材料来源 | 第19-22页 |
| 三、《续世说》分门与内容 | 第22-30页 |
| 第二章、《续世说》的成书与流传 | 第30-41页 |
| 一、《续世说》的编撰背景 | 第30-32页 |
| 二、《续世说》的编撰方法 | 第32-35页 |
| 三、《续世说》的版本流传 | 第35-41页 |
| (一)、《续世说》的版本情况 | 第35-38页 |
| (二)、《绩世说》存世状况 | 第38-39页 |
| (三)、他书收存的《续世说》 | 第39-41页 |
| 第三章、《续世说》文本整理 | 第41-47页 |
| 一、《续世说》的辑佚与辨伪 | 第41-43页 |
| (一)、《续世说》的散乱与错讹 | 第41页 |
| (二)、《续世说》的辑佚与辨伪 | 第41-43页 |
| 二、《续世说》的校勘 | 第43-47页 |
| (一)、各本《续世说》对校 | 第43-44页 |
| (二)、利用史书进行校勘 | 第44-47页 |
| 第四章、《续世说》的价值 | 第47-59页 |
| 一、《续世说》的学术价值 | 第47-49页 |
| 二、《续世说》的文献价值 | 第49-51页 |
| (一)、仅见于《续世说》的材料 | 第49-50页 |
| (二)、《续世说》对史书校勘的补证 | 第50-51页 |
| 三、辑佚《旧五代史》 | 第51-59页 |
| 一、辑佚的依据 | 第51-52页 |
| 二、辑佚的具体情况 | 第52-57页 |
| 三、继续辑佚的猜想 | 第57-59页 |
| 第五章、《续世说》考校 | 第59-76页 |
| 凡例 | 第59-60页 |
| 正文 | 第60-76页 |
| 续世说卷第一 | 第60-73页 |
| 德行 | 第60-65页 |
| 言语 | 第65-73页 |
| 续世说卷第二(以下文本存目) | 第73页 |
| 政事 | 第73页 |
| 文学 | 第73页 |
| 续世说卷第三 | 第73页 |
| 方正 | 第73页 |
| 雅量 | 第73页 |
| 箴规 | 第73页 |
| 续世说卷第四 | 第73页 |
| 品藻 | 第73页 |
| 識鉴 | 第73页 |
| 夙慧 | 第73页 |
| 捷悟 | 第73页 |
| 续世说卷第五 | 第73页 |
| 赏誉 | 第73页 |
| 宠礼 | 第73页 |
| 任诞 | 第73页 |
| 容止 | 第73页 |
| 续世说卷第六 | 第73-74页 |
| 术解 | 第73页 |
| 巧艺 | 第73页 |
| 排调 | 第73-74页 |
| 续世说卷第七 | 第74页 |
| 自新 | 第74页 |
| 企羡 | 第74页 |
| 简傲 | 第74页 |
| 尤悔 | 第74页 |
| 续世说卷第八 | 第74页 |
| 棲逸 | 第74页 |
| 轻诋 | 第74页 |
| 贤媛 | 第74页 |
| 续世说卷第九 | 第74页 |
| 惑溺 | 第74页 |
| 黜免 | 第74页 |
| 伤逝 | 第74页 |
| 汰侈 | 第74页 |
| 续世说卷第十 | 第74页 |
| 直谏 | 第74页 |
| 续世说卷第十一 | 第74页 |
| 忿狷 | 第74页 |
| 仇隙 | 第74页 |
| 紪漏 | 第74页 |
| 儉啬 | 第74页 |
| 续世说卷第十二 | 第74-76页 |
| 假谲 | 第74页 |
| 邪诌 | 第74-75页 |
| 讒險 | 第75页 |
| 姦佞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79页 |
| 一、辑佚 | 第76页 |
| 二、提要 | 第76-77页 |
| 三、敍跋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