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混龄体育活动及其管理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关于混龄体育活动的选题 | 第9-11页 |
一、基于三个背景的思考 | 第9-10页 |
二、混龄活动的积极意义 | 第10-11页 |
三、混龄体育活动的可行性 | 第11页 |
四、混龄体育活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第11页 |
第二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一、混龄教育 | 第12页 |
二、混龄体育活动 | 第12页 |
三、混龄活动的管理 | 第12页 |
四、管理者 | 第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内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混龄体育活动实施前的调查、分析和思考 | 第17-28页 |
第一节 对年龄与标准的思考 | 第17页 |
第二节 对紫金幼儿园同班幼儿的调查与分析 | 第17-20页 |
一、身高和体重发展差异的调查 | 第17-18页 |
二、体育动作技能发展差异的调查 | 第18-19页 |
三、社会性发展差异的调查 | 第19-20页 |
四、比较与分析结果 | 第20页 |
第三节 混龄体育活动的系统思考 | 第20-28页 |
一、混龄课程实施背景的分析与思考 | 第21-26页 |
二、实施混龄户外体育课程路径的思考 | 第26-27页 |
三、系统思考的结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混龄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计划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混龄教研组的成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产生混龄教研组长 | 第29-35页 |
一、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 第29-30页 |
二、物色人选的过程分析和策略 | 第30-35页 |
第三节 混龄课程研究计划的分析与反思 | 第35-40页 |
一、计划的“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二、计划的“研究目标” | 第37-38页 |
三、计划的“具体措施” | 第38页 |
四、计划的“研究进度安排表”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混龄体育活动的人员激励 | 第40-53页 |
第一节 人员激励的策略 | 第40-47页 |
一、制度化的岗位激励 | 第40-41页 |
二、学习型的愿景激励 | 第41-43页 |
三、个性化的需求激励 | 第43-45页 |
四、生活化的乐趣激励 | 第45-46页 |
五、换位式的协同激励 | 第46页 |
六、多元化的管理激励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短板”行为案例与对策 | 第47-53页 |
一、案例Ⅰ:与我无关 | 第48-49页 |
二、案例Ⅱ:不要第二名 | 第49-50页 |
三、案例Ⅲ:来,尝一尝 | 第50-51页 |
四、“短板”行为的批判性思考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混龄体育活动的课程实施 | 第53-66页 |
第一节 互动式混龄早操课程 | 第53-57页 |
一、进班听课策略概述 | 第53-54页 |
二、策略实施及分析 | 第54-56页 |
三、策略实施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开放式混龄晨间体育锻炼课程 | 第57-60页 |
一、课程概述 | 第57-58页 |
二、管理策略 | 第58-60页 |
第三节 结对式混龄体育游戏课程 | 第60-66页 |
一、课程概述 | 第60-61页 |
二、管理策略 | 第61-6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