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护理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护理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 | 第11-14页 |
1.2.2 国内护理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 | 第14-16页 |
1.2.3 家用护理机器人产业化的市场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1.4.1 临近学科类比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工业设计人性化理念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页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探索 | 第20-28页 |
2.1 护理相关概念阐述 | 第20页 |
2.2 基于医学的护理模式 | 第20-22页 |
2.2.1 简单医学护理模式 | 第20-21页 |
2.2.2 生物医学护理模式 | 第21页 |
2.2.3 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 | 第21-22页 |
2.3 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 | 第22-26页 |
2.3.1 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 第23-24页 |
2.3.2 家庭化的护理模式 | 第24页 |
2.3.3 智能化的护理模式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护理对象的需求研究及护理机器人护理方式的构建 | 第28-46页 |
3.1 需求的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3.2 “人种志”的护理对象需求调研 | 第29-37页 |
3.2.1 家用护理机器人的被护理人群拓展 | 第29-30页 |
3.2.2 护理对象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2.3 护理对象的研究过程 | 第31-32页 |
3.2.4 护理对象的需求结果 | 第32-36页 |
3.2.5 护理对象的需求分析 | 第36-37页 |
3.3 人性化的家用护理机器人护理方式研究 | 第37-44页 |
3.3.1 护理方式的研究依据——奥瑞姆自理缺陷护理理论 | 第38-39页 |
3.3.2 家用护理机器人护理方式研究 | 第39-42页 |
3.3.3 护理方式的人性化特性分析 | 第42-43页 |
3.3.4 基于护理方式的需求迫切程度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价值工程的家用护理机器人功能设计 | 第46-64页 |
4.1 价值工程的基本理论 | 第46-49页 |
4.1.1 价值工程的功能定义方法 | 第46-48页 |
4.1.2 功能系统分析技术 | 第48-49页 |
4.2 基于价值工程的家用护理机器人功能定义 | 第49-52页 |
4.3 家用护理机器人功能模块及其 FAST 图 | 第52-59页 |
4.3.1 家用护理机器人功能结构图 | 第52-53页 |
4.3.2 家用护理机器人各功能模块 FAST 图 | 第53-56页 |
4.3.3 家用护理机器人总 FAST 图及基本分析 | 第56-59页 |
4.4 共同参与型的家用护理机器人功能实现途径矩阵分析 | 第59-63页 |
4.4.1 家用护理机器人功能序列重要性系数的评定 | 第59-61页 |
4.4.2 家用护理机器人功能实现途径的相容性判断矩阵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家用护理机器人设计实践 | 第64-82页 |
5.1 家用护理机器人设计的相关方法 | 第64-67页 |
5.1.1 人机工程学指导下的护理机器人设计 | 第64-65页 |
5.1.2 美学指导下的护理机器人设计 | 第65-66页 |
5.1.3 基于用户生理和心理的护理机器人设计 | 第66-67页 |
5.2 共同参与型的家用护理机器人设计方案 | 第67-79页 |
5.2.1 家用护理机器人基本工作系统 | 第67-68页 |
5.2.2 家用护理机器人的关键机构 | 第68-70页 |
5.2.3 家用护理机器人外观设计 | 第70-73页 |
5.2.4 家用护理机器人人机界面设计 | 第73-79页 |
5.2.5 家用护理机器人人机分析 | 第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