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1 建筑业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建筑废弃物充斥城市生活的矛盾 | 第7页 |
1.1.2 废旧建筑材料的间接再利用损耗能源污染环境 | 第7-8页 |
1.1.3 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与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结合缺乏关注 | 第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8-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推动废旧材料直接再利用研究,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 第14页 |
1.3.2 研究传统材料作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 第14页 |
1.3.3 吸取传统建筑设计精华,启示现代建筑设计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废旧材料再利用地域性典型案例分析 | 第17-34页 |
2.1 废旧坩埚墙体 | 第17-27页 |
2.1.1 地域、经济、文化背景 | 第17-19页 |
2.1.2 坩埚基本砌筑方式 | 第19-23页 |
2.1.3 坩埚材料特性 | 第23-24页 |
2.1.4 抹灰材料特性 | 第24-25页 |
2.1.5 坩埚墙的文化历史价值 | 第25-27页 |
2.2 出砖入石 | 第27-32页 |
2.2.1 历史、地域、文化背景 | 第27-29页 |
2.2.2 材料特点 | 第29-30页 |
2.2.3 施工工艺 | 第30页 |
2.2.4 建筑特色 | 第30-31页 |
2.2.5 作法淘汰原因 | 第31-32页 |
2.3 白玛草墙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废旧材料再利用传承性典型案例分析 | 第34-48页 |
3.1 废旧砖瓦墙、地面 | 第34-42页 |
3.1.1 基本种类 | 第34-36页 |
3.1.2 发展历史 | 第36-37页 |
3.1.3 废砖墙体施工工艺 | 第37-41页 |
3.1.4 废砖基础施工工艺 | 第41-42页 |
3.2 焦渣地面、屋面 | 第42-45页 |
3.2.1 地域、文化背景 | 第42页 |
3.2.2 焦渣材料特点 | 第42-43页 |
3.2.3 基本利用方式 | 第43-44页 |
3.2.4 施工工艺 | 第44-45页 |
3.3 贝壳类材料 | 第45-48页 |
3.3.1 贝灰墙 | 第45-46页 |
3.3.2 蚝壳墙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案例综合分析 | 第48-56页 |
4.1 材料与中国特色的建筑 | 第48-49页 |
4.2 传统建筑废旧材料再利用的设计特点 | 第49-51页 |
4.2.1 构造上尊重材料的物理特性 | 第49-50页 |
4.2.2 表现上注重材料真实性 | 第50页 |
4.2.3 施工工艺上注重灵活性 | 第50-51页 |
4.3 传统建筑中废旧材料运用的思想特点 | 第51-54页 |
4.3.1 地域性 | 第51-53页 |
4.3.2 灵活性 | 第53页 |
4.3.3 节约性 | 第53-54页 |
4.4 传统建筑中典型废旧材料运用特点借鉴 | 第54-56页 |
4.4.1 废旧坩埚 | 第54页 |
4.4.2 出砖入石 | 第54-55页 |
4.4.3 废旧砖瓦 | 第55页 |
4.4.4 焦渣材料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6-61页 |
5.1 传统建筑中废旧材料再利用的一般原因 | 第56-57页 |
5.1.1 来源充足 | 第56页 |
5.1.2 造价低廉 | 第56页 |
5.1.3 形制不受限 | 第56-57页 |
5.2 传统建筑中废旧材料再利用衰退的原因 | 第57-59页 |
5.2.1 资源不足,造价升高 | 第57-58页 |
5.2.2 可替代材料的发展 | 第58页 |
5.2.3 建造方式的改变,手工艺的衰退 | 第58-59页 |
5.3 材料再利用趋势展望 | 第59-61页 |
5.3.1 从间接利用到直接利用 | 第59页 |
5.3.2 挖掘现有废旧材料的利用方式 | 第59-60页 |
5.3.3 注重废料利用的地域性 | 第60页 |
5.3.4 发掘非建筑类废料在建筑中的利用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