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宗教建筑论文

唐宋时期安岳佛教石窟建筑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8-11页
        1.1.1 安岳石窟简介第8-9页
        1.1.2 已有研究的现状第9-10页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内容第11-13页
        1.2.1 选题背景第11页
        1.2.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3 论文框架第12-13页
第2章 安岳石窟的历史沿革第13-31页
    2.1 安岳佛教石窟的起源第13-15页
        2.1.1 南北朝时期安岳与佛教结缘第13-14页
        2.1.2 文献记载中早在隋代安岳已有佛教石窟第14-15页
    2.2 唐代的安岳佛教石窟第15-19页
        2.2.1 唐代安岳石窟迅速壮大的社会条件第15-18页
        2.2.3 唐代安岳僧营佛教石窟第18-19页
    2.3 五代时的安岳佛教石窟第19-23页
        2.3.1 五代安岳石窟平稳发展的社会条件第19-21页
        2.3.2 五代安岳社营佛教石窟第21-23页
    2.4 宋代时的安岳佛教石窟第23-27页
        2.4.1 宋代安岳石窟达到鼎盛的社会条件第23-26页
        2.4.2 宋代安岳户营佛教石窟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31页
第3章 唐宋安岳佛教石窟建筑环境、形制与文化特征第31-65页
    3.1 唐宋时期安岳石窟的地理分布与选址布局特点第31-39页
        3.1.1 唐宋时期安岳地区的地质、交通与石窟分布情况第31-33页
        3.1.3 唐宋时期安岳石窟的选址及总平面布局第33-39页
    3.2 唐宋时期安岳石窟的窟龛建筑形制第39-53页
        3.2.1 石窟建筑形式的流变第39-41页
        3.2.2 洞窟、壁龛与窟龛组合第41-53页
    3.3 唐宋时期安岳石窟的建筑装饰与部件第53-61页
        3.3.1 窟龛建筑装饰第53-58页
        3.3.2 华盖、佛座与香案第58-61页
    3.4 唐宋时期安岳石窟体现的佛教文化特色第61-64页
        3.4.1 多宗并存,密教盛行第61-62页
        3.4.2 三教一窟与儒、释、道合流第62-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唐宋安岳佛教石窟中的石雕建筑形象表现第65-84页
    4.1 唐代净土宗经变窟龛中的建筑表现第65-69页
        4.1.1 经变窟龛形象概览第65-67页
        4.1.2 建筑形象特征分析第67-69页
    4.2 五代净土宗经变中的建筑表现第69-72页
        4.2.1 经变窟龛形象概览第69-70页
        4.2.2 建筑形象特征分析第70-72页
    4.3 宋代华严宗经变中的建筑表现第72-75页
        4.3.1 经变窟龛形象概览第72-74页
        4.3.2 建筑形象特征分析第74-75页
    4.4 其他窟龛中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筑形象第75-83页
        4.4.1 佛塔第76-80页
        4.4.2 经幢和石碑第80-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结论第84-88页
    5.1 研究成果第84-87页
        5.1.1 安岳佛教石窟在唐宋年间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人和”,兼有“地适”第84-85页
        5.1.2 唐宋时期的安岳佛教石窟在总体上可谓不拘于一格第85-86页
        5.1.3 唐宋时期的安岳佛教石窟体现了建筑和社会的时代特征第86-87页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致谢第90-94页
附录第94-10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肥南艳湖城市生态公园自然体验设计研究
下一篇:蒸发冷换热器的实验、仿真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