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秦律十八种》简介 | 第9-10页 |
1.2 《秦律十八种》的整理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文本探研 | 第10-11页 |
1.2.2 内涵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3 与《二年律令》的比较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论文创新 | 第15-16页 |
第2章 睡虎地秦律条文的情况 | 第16-30页 |
2.1 睡虎地秦律条文的形制情况 | 第17-21页 |
2.1.1 简牍的长度 | 第17-18页 |
2.1.2 简牍的书写 | 第18-21页 |
2.2 睡虎地秦律条文的基本内容及律名情况 | 第21-25页 |
2.3 睡虎地秦律条文间的关系 | 第25-30页 |
2.3.1 抄写、制定的先后 | 第25-27页 |
2.3.2 在整个秦律中地位 | 第27-30页 |
第3章 字词解释 | 第30-38页 |
3.1 “群它物” | 第30-31页 |
3.2 不夏月 | 第31-32页 |
3.3 荔 | 第32-33页 |
3.4 河禁苑 | 第33-34页 |
3.5 相输度 | 第34-35页 |
3.6 勿敢異 | 第35页 |
3.7 逾岁 | 第35-36页 |
3.8 恒作 | 第36-38页 |
第4章 简 72 至 74 及简 110、114 的归属情况 | 第38-42页 |
4.1 简 72 至 74 的归属问题 | 第38-40页 |
4.2 简 110 与简 114 的位置 | 第40-42页 |
第5章 《秦律十八种·田律》与《二年律令·田律》的比较 | 第42-47页 |
5.1 重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2-43页 |
5.2 《田律》律名的继承和发展 | 第43-45页 |
5.3 具体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 B 《秦律十八种》释文选注 | 第55-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