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箱梁温度场的形成和计算理论 | 第13-26页 |
2.1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的形成 | 第13-14页 |
2.1.1 混凝土箱梁温度荷载的类型 | 第13页 |
2.1.2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2.2 温度场分析计算理论 | 第14-16页 |
2.2.1 温度场在计算时需要的条件 | 第14-15页 |
2.2.2 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2.3 温度场现场观测 | 第16-22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2.3.2 试验仪器 | 第17-18页 |
2.3.3 观测截面及测点布置 | 第18-22页 |
2.4 混凝土桥梁温度场试验过程简述 | 第22-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混凝土箱梁桥温度场试验研究和温度梯度分析 | 第26-51页 |
3.1 混凝土桥梁温度场试验研究 | 第26-39页 |
3.1.1 夏季温度分析 | 第26-33页 |
3.1.2 秋季温度分析 | 第33-37页 |
3.1.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时间滞后性分析 | 第37-39页 |
3.2 各国桥梁规范中有关温度荷载的规定 | 第39-44页 |
3.2.1 英国(BS-5400)规范 | 第39-40页 |
3.2.2 新西兰桥梁规范 | 第40页 |
3.2.3 美国 AASHTO 规范 | 第40-41页 |
3.2.4 中国《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 第41-43页 |
3.2.5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 10002.3-2005) | 第43-44页 |
3.3 箱梁竖向温度梯度函数拟合 | 第44-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箱梁结构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 第51-68页 |
4.1 混凝土箱梁的热交换作用 | 第51-52页 |
4.2 热力学经典理论 | 第52-55页 |
4.2.1 热力学定律 | 第52页 |
4.2.2 热量的传递方式 | 第52-54页 |
4.2.3 边界面上的对流换热系数 | 第54-55页 |
4.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 | 第55-67页 |
4.3.1 ANSYS 有限元分析计算参数 | 第55-57页 |
4.3.2 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 第57-63页 |
4.3.3 温度场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 第63-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箱梁结构温度作用效应研究 | 第68-82页 |
5.1 温度应力计算理论 | 第68-74页 |
5.1.1 温度应力类型 | 第68-69页 |
5.1.2 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69-74页 |
5.2 温度梯度对连续结构体系的影响 | 第74-75页 |
5.2.1 计算模型介绍 | 第74页 |
5.2.2 计算工况说明 | 第74-75页 |
5.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5-81页 |
5.3.1 弯矩结果对比分析 | 第75-76页 |
5.3.2 挠度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5.3.3 应力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1.结论 | 第82-83页 |
2.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及项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