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前言 | 第14页 |
1.2 桥梁支座的功能要求 | 第14-15页 |
1.3 桥梁支座的作用与分类 | 第15-17页 |
1.3.1 桥梁支座的作用 | 第15页 |
1.3.2 桥梁支座的分类 | 第15-17页 |
1.4 桥梁支座的发展 | 第17-19页 |
1.5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新型铰轴式钢支座的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1 新型铰轴式钢支座的提出 | 第21页 |
2.2 新型铰轴式钢支座介绍 | 第21-23页 |
2.3 新型铰轴式钢支座的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2.3.1 计算假定 | 第23页 |
2.3.2 上、下座板承压验算 | 第23-24页 |
2.3.3 上、下辊与上、下座板接触面承压验算 | 第24页 |
2.3.4 焊缝验算 | 第24页 |
2.3.5 铰轴承压验算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新型铰轴式钢支座的有限元分析 | 第28-43页 |
3.1 有限元方法概论 | 第28-29页 |
3.1.1 有限元方法的提出与应用 | 第28页 |
3.1.2 有限元发展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 第28-29页 |
3.1.3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9页 |
3.2 结构非线性分析 | 第29-30页 |
3.2.1 结构非线性问题的分类 | 第29-30页 |
3.3 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30-34页 |
3.3.1 接触分析分类 | 第30页 |
3.3.2 接触分析实现方法 | 第30-31页 |
3.3.3 面面接触分析 | 第31-32页 |
3.3.4 面面接触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32-34页 |
3.4 非线性接触分析 | 第34-37页 |
3.4.1 TARGE170 和 CONTA174 | 第34-36页 |
3.4.2 计算假定 | 第36页 |
3.4.3 材料非线性 | 第36-37页 |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2页 |
3.5.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3.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3.5.3 设置及求解 | 第38-39页 |
3.5.4 分析结果 | 第39-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新型铰轴式钢支座的试验研究 | 第43-51页 |
4.1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4.2 试验目的 | 第43页 |
4.3 试验试件的制作 | 第43-45页 |
4.4 试验装置 | 第45页 |
4.5 竖向受压试验 | 第45-47页 |
4.5.1 试验步骤 | 第45-46页 |
4.5.2 电阻应变片的布置 | 第46-47页 |
4.6 试验过程和现象 | 第47页 |
4.7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7.1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4.7.2 试验结果与 ANSYS 对比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新型铰轴式钢支座的转动性能试验 | 第51-60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51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5.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52-54页 |
5.4 材性试验 | 第54-56页 |
5.4.1 混凝土 | 第54页 |
5.4.2 钢筋 | 第54-55页 |
5.4.3 聚四氟乙烯板 | 第55页 |
5.4.4 碳纤维板 | 第55-56页 |
5.4.5 粘结胶 | 第56页 |
5.5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5.1 试验现象 | 第56-57页 |
5.5.2 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5.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