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对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对日本工伤保险制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工伤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工伤保险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1.1 工伤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工伤保险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工伤保险的特点与原则 | 第16-17页 |
2.2.1 工伤保险的特点 | 第16页 |
2.2.2 工伤保险的原则 | 第16-17页 |
2.3 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3 中日工伤保险制度概况 | 第19-24页 |
3.1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概况 | 第19-22页 |
3.1.1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 第19页 |
3.1.2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 第19-20页 |
3.1.3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20-22页 |
3.2 日本工伤保险制度概况 | 第22-24页 |
3.2.1 日本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 第22-23页 |
3.2.2 日本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23-24页 |
4 中日工伤保险缴费制度比较分析 | 第24-31页 |
4.1 工伤保险覆盖面比较分析 | 第24-27页 |
4.1.1 我国工伤保险覆盖面 | 第24页 |
4.1.2 日本工伤保险覆盖面 | 第24-25页 |
4.1.3 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4.2 工伤保险费率比较分析 | 第27-31页 |
4.2.1 我国工伤保险费率 | 第27页 |
4.2.2 日本工伤保险费率 | 第27-28页 |
4.2.3 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5 中日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制度比较分析 | 第31-45页 |
5.1 工伤认定比较分析 | 第31-37页 |
5.1.1 我国工伤认定 | 第31-32页 |
5.1.2 日本工伤认定 | 第32-34页 |
5.1.3 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5.2 待遇支付标准比较分析 | 第37-45页 |
5.2.1 我国工伤待遇支付标准 | 第37-40页 |
5.2.2 日本工伤待遇支付标准 | 第40-43页 |
5.2.3 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6 中日工伤保险管理制度比较分析 | 第45-50页 |
6.1 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6.1.1 我国工伤保险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6.1.2 日本工伤保险管理机构 | 第46页 |
6.1.3 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6.2 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比较分析 | 第47-50页 |
6.2.1 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 第47-48页 |
6.2.2 日本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 第48-49页 |
6.2.3 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7 日本工伤保险制度的启示与建议 | 第50-53页 |
7.1 完善工伤保险相关立法 | 第50页 |
7.2 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 第50页 |
7.3 大力发展雇主责任保险等商业补充保险 | 第50-51页 |
7.4 细化工伤保险费率,探索工伤保险费的激励作用 | 第51页 |
7.5 进一步完善工伤认定情形 | 第51-52页 |
7.6 重视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事业 | 第52-5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