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技术养护施工的具体应用 | 第10-42页 |
2.1 原路面检测 | 第11-16页 |
2.1.1 路面弯沉检测 | 第12-14页 |
2.1.1.1 贝克曼梁法 | 第12页 |
2.1.1.2 自动弯沉仪测定法 | 第12-13页 |
2.1.1.3 落锤式弯沉仪测定法 | 第13-14页 |
2.1.2 路面取芯 | 第14页 |
2.1.3 路面抗滑性能测试 | 第14-15页 |
2.1.4 路面渗水测试 | 第15-16页 |
2.2 进行微表处施工前的局部病害处理 | 第16页 |
2.3 局部病害处理的具体工序及步骤 | 第16-22页 |
2.3.1 施工各工序及所需各种材料及用量 | 第17-22页 |
2.3.1.1 透层施工 | 第17-18页 |
2.3.1.2 粘层施工 | 第18-19页 |
2.3.1.3 封层施工 | 第19-20页 |
2.3.1.4 封层集料洒布施工 | 第20页 |
2.3.1.5 摊铺施工 | 第20-21页 |
2.3.1.6 压路机压实 | 第21-22页 |
2.4 沥青路面微表处施工材料要求及工序 | 第22-42页 |
2.4.1 微表处具体使用材料选择及用量 | 第22-26页 |
2.4.1.1 选择改性乳化沥青 | 第22-23页 |
2.4.1.2、配合比的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2.4.1.3 矿料的级配 | 第24-26页 |
2.4.2 微表处混合料的技术标准及检测试验方法 | 第26-37页 |
2.4.2.1 进行可拌和时间试验 | 第27-28页 |
2.4.2.2 微表处混合料稠度试验 | 第28页 |
2.4.2.3 微表处混合料粘聚力的试验 | 第28页 |
2.4.2.4 微表处混合料的湿磨耗试验和粘附砂当量试验 | 第28-29页 |
2.4.2.5 飞散试验 | 第29-34页 |
2.4.2.6 改进的负荷轮粘砂试验 | 第34-37页 |
2.4.2.7 微表处水敏感性试验 | 第37页 |
2.4.3 微表处的配合比设计 | 第37-39页 |
2.4.3.1 集料级配 | 第37-38页 |
2.4.3.2 初选填料、沥青、外加剂、水的用量 | 第38页 |
2.4.3.3 确定最合适的沥青用量 | 第38-39页 |
2.4.3.4 试验确定混合料配比 | 第39页 |
2.4.4 微表处摊铺过程质量控制 | 第39-41页 |
2.4.5 微表处施工质量检测 | 第41-42页 |
3 本研究微表处技术处理高速公路桥头顺坡实体工程应用 | 第42-48页 |
3.1 微表处处理桥头跳车所用材料和设备 | 第43-44页 |
3.1.1 使用的施工设备 | 第43页 |
3.1.2 处理桥头跳车使用的改性乳化沥青 | 第43页 |
3.1.3 矿料的选用 | 第43-44页 |
3.2 处理桥头跳车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4-45页 |
3.2.1 确定石料配比 | 第44-45页 |
3.2.2 试验确定混合料配比 | 第45页 |
3.3 微表处处理桥头跳车的具体施工步骤 | 第45-48页 |
3.3.1 微表处处理桥头跳车在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 第45-46页 |
3.3.2 微表处处理桥头跳车的施工过程 | 第46-47页 |
3.3.3 对微表处处理桥头跳车的施工质量进行的检验 | 第47-48页 |
3.3.3.1 对微表处所用混合料以及原材料进行检测 | 第47页 |
3.3.3.2 开放交通后要对微表处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 | 第47页 |
3.3.3.3 微表处施工后检测处理桥头跳车的效果 | 第47-48页 |
4 微表处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出现原因 | 第48-51页 |
4.1 光板路问题 | 第48页 |
4.2 路面表观不均匀 | 第48-49页 |
4.3 表面出现划痕 | 第49-50页 |
4.4 表观接缝不整齐 | 第50页 |
4.4.1 摊铺后横缝不整齐 | 第50页 |
4.4.2 摊铺后纵缝不齐 | 第50页 |
4.5 表面出现脱落掉粒现象 | 第50-51页 |
4.6 路面出现泛油 | 第51页 |
4.6.1 设定或标定微表处摊铺车有误 | 第51页 |
4.6.2 出现假泛油 | 第51页 |
5 决定微表处施工效益的主要因素 | 第51-55页 |
5.1 施工材料、劳务队伍招标 | 第51-52页 |
5.2 机械、材料管理水平 | 第52-53页 |
5.2.1 严把材料数量、质量关 | 第52页 |
5.2.2 加强设备保养,确保设备完好率 | 第52页 |
5.2.3 优化配置,合理调配设备 | 第52-53页 |
5.3 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管理 | 第53页 |
5.3.1 科学组织,确保工期和质量 | 第53页 |
5.3.2 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耗 | 第53页 |
5.4 安全管理 | 第53-54页 |
5.5 科技创新力度和技术优势 | 第54-55页 |
5.5.1 低温微表处 | 第54-55页 |
5.5.2 纤维微表处技术 | 第55页 |
5.6 微表处施工效益管理方法和市场开发趋势 | 第55页 |
5.6.1 微表处项目管理 | 第55页 |
5.6.2 人才培养 | 第55页 |
6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5-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57页 |
6.2 创新点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