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研究(综述) | 第20-52页 |
1.1 前言 | 第20-21页 |
1.2 单一菌株多种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1.2.1 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23页 |
1.2.2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 第23-25页 |
1.2.3 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 第25-26页 |
1.2.4 刺囊壳属Ascotricha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 第26-27页 |
1.3 表观遗传修饰研究策略 | 第27-38页 |
1.3.1 Robert H. Cichewicz研究团队基于化学表观遗传修饰研究天然产物的成果 | 第29-31页 |
1.3.2 Teigo Asai团队基于化学表观遗传修饰研究天然产物的成果 | 第31-34页 |
1.3.3 基于生物技术表观遗传修饰手段研究天然产物的成果 | 第34-38页 |
1.4 前体介导的生物合成研究策略 | 第38-43页 |
1.4.1 asperlicin衍生物的多样性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 第39-41页 |
1.4.2 白僵菌毒素衍生物的多样性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 第41-42页 |
1.4.3 rumbrin衍生物的多样性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 第42-43页 |
1.4.4 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的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 第43页 |
1.5 突变合成生物合成研究策略 | 第43-47页 |
1.5.1 botryane衍生物的突变合成 | 第44-45页 |
1.5.2 苯醌衍生物的突变合成 | 第45页 |
1.5.3 萘酚衍生物的突变合成 | 第45-47页 |
1.6 生源前体诱导产生化学多样性的其他研究策略 | 第47-48页 |
1.6.1 关键生物合成基因的激活 | 第47-48页 |
1.6.2 关键生源前体生物合成基因的异源表达 | 第48页 |
1.7 论文设计思路 | 第48-52页 |
1.7.1 选题背景 | 第48-50页 |
1.7.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塔宾曲霉催化 β-石竹烯跨环重排的多样性研究 | 第52-76页 |
2.1 前言 | 第52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52-54页 |
2.2.1 菌种 | 第52-53页 |
2.2.2 培养基 | 第53页 |
2.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 第53页 |
2.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 第53-5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2.3.1 石竹烯微生物转化条件筛选 | 第54页 |
2.3.2 扩大发酵培养 | 第54-55页 |
2.3.3 提取分离 | 第55页 |
2.3.4 化感活性 | 第55页 |
2.3.5 海虾致死活性 | 第5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5-70页 |
2.4.1 转化培养条件筛选分析 | 第55-58页 |
2.4.2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58-69页 |
2.4.3 形成化合物 1、4 可能的重排反应机制 | 第69页 |
2.4.4 化感活性结果 | 第69-70页 |
2.4.5 海虾致死活性初筛结果 | 第70页 |
2.5 化合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 第70-73页 |
2.6 小结 | 第73-76页 |
第三章 C_(16)石竹烯 β 内酰胺衍生物跨环重排产物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第76-120页 |
3.1 前言 | 第76页 |
3.2 试验材料 | 第76-77页 |
3.2.1 菌种 | 第76-77页 |
3.2.2 培养基 | 第77页 |
3.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 第77页 |
3.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 第7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77-80页 |
3.3.1 石竹烯 β 内酰胺衍生物的有机合成制备 | 第77-78页 |
3.3.2 化合物13和 14在质子酸的催化作用下跨环重排反应 | 第78页 |
3.3.3 化合物13和 14的混合物在塔宾曲霉发酵液中跨环重排 | 第78-79页 |
3.3.4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评价 | 第79页 |
3.3.5 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 | 第79页 |
3.3.6 海虾致死活性评价 | 第79页 |
3.3.7 抗HeLa细胞活性评价 | 第79-80页 |
3.3.8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 | 第8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80-111页 |
3.4.1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80-105页 |
3.4.2 化合物13和 14跨环重排产物可能的反应形成机理 | 第105-107页 |
3.4.3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 | 第107-108页 |
3.4.4 抗病原细菌活性结果 | 第108页 |
3.4.5 化感活性评价 | 第108-110页 |
3.4.6 海虾致死活性初筛结果 | 第110页 |
3.4.7 HeLa细胞毒活性评价 | 第110页 |
3.4.8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 第110-111页 |
3.5 化合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 第111-117页 |
3.6 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氧化石竹烯降碳重排产物多样性研究 | 第120-134页 |
4.1 前言 | 第120页 |
4.2 试验材料 | 第120-121页 |
4.2.1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 第120页 |
4.2.2 仪器与色谱耗材 | 第120-121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121-122页 |
4.3.1 氧化石竹烯降碳反应 | 第121页 |
4.3.2 化合物35质子酸重排反应 | 第121页 |
4.3.3 分离纯化 | 第121页 |
4.3.4 抗HeLa细胞活性评价 | 第121页 |
4.3.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 | 第121-12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1页 |
4.4.1 结构解析 | 第122-130页 |
4.4.2 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 | 第130页 |
4.4.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 第130-131页 |
4.5 化合物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 第131-132页 |
4.6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五章 朱黄青霉化学表观遗传修饰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 第134-158页 |
5.1 前言 | 第134页 |
5.2 试验材料 | 第134-135页 |
5.2.1 菌种 | 第134页 |
5.2.2 培养基 | 第134-135页 |
5.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 第135页 |
5.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 第135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135-137页 |
5.3.1 目标菌株化学多样性筛选 | 第135-136页 |
5.3.2 目标菌株扩大发酵培养及分离纯化 | 第136页 |
5.3.3 抗HeLa细胞活性评价 | 第136页 |
5.3.4 氧化裂解反应及产物检测分析 | 第136-137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37-153页 |
5.4.1 目标菌小试结果 | 第137-142页 |
5.4.2 次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 第142-153页 |
5.4.3 抗HeLa细胞活性结果 | 第153页 |
5.5 化合物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 第153-156页 |
5.6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六章 OSMAC策略指导的巴西青霉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 第158-168页 |
6.1 前言 | 第158页 |
6.2 试验材料 | 第158-159页 |
6.2.1 菌种 | 第158页 |
6.2.2 培养基 | 第158-159页 |
6.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 第159页 |
6.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 第159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159-161页 |
6.3.1 三株青霉培养基筛选及放大培养发酵 | 第159-160页 |
6.3.2 分离纯化 | 第160页 |
6.3.3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测试 | 第160-161页 |
6.3.4 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 | 第161页 |
6.3.5 化感活性 | 第161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61-164页 |
6.4.1 结构解析 | 第161-162页 |
6.4.2 抗病原菌活性结果 | 第162-163页 |
6.4.3 化感活性评价 | 第163-164页 |
6.5 化合物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 第164-166页 |
6.6 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创新 | 第168-172页 |
7.1 研究结果 | 第168-170页 |
7.2 创新点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4页 |
附录 | 第184-199页 |
缩略词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作者简介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