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黑色金属论文--铁论文

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前言第11-27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1-13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22页
        1.2.1 研究现状第13-21页
        1.2.2 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第23-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页
        1.4.2 研究方案第23-24页
        1.4.3 工作量统计第24-25页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25-27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7-40页
    2.1 区域地层第27-33页
        2.1.1 前泥盆纪地层(基底岩系)第27-30页
        2.1.2 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盖层岩系)第30-33页
        2.1.3 中-新生代地层第33页
    2.2 区域构造第33-36页
        2.2.1 构造格局第34-36页
        2.2.2 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第36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36-38页
        2.3.1 时空分布特征第37页
        2.3.2 岩石类型第37-38页
        2.3.3 岩浆活动与成矿第38页
    2.4 区域成矿特征第38-40页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40-59页
    3.1 矿区地质背景第40-49页
        3.1.1 矿区地层与成矿作用第40-43页
        3.1.2 矿区构造第43-46页
        3.1.3 矿区岩浆岩第46-49页
    3.2 矿床特征第49-59页
        3.2.1 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第49-51页
        3.2.2 矿石特征第51-53页
        3.2.3 矿化蚀变及矿化阶段特征第53-56页
        3.2.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特征第56-57页
        3.2.5 成矿时代第57-59页
第4章 晚古生代赋矿建造及其控矿作用第59-69页
    4.1 赋矿地层特征第59-61页
    4.2 马坑式铁矿沉积建造界面控矿特征第61-64页
    4.3 沉积建造界面控矿机制讨论第64-69页
        4.3.1 物理机制第65-67页
        4.3.2 化学机制第67-69页
第5章 岩浆岩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第69-117页
    5.1 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第69-75页
        5.1.1 岩石学特征第71-72页
        5.1.2 地球化学特征第72-73页
        5.1.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第73-75页
    5.2 莒舟-大洋花岗岩侵位时代及成因探讨第75-81页
        5.2.1 花岗岩侵位时代第75-76页
        5.2.2 成因及源区探讨第76-79页
        5.2.3 构造意义第79-81页
    5.3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探讨第81-96页
    5.4 矿区辉绿岩特征第96-105页
        5.4.1 辉绿岩的分布特征第96-99页
        5.4.2 岩石学特征第99-100页
        5.4.3 地球化学特征第100-102页
        5.4.4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第102-105页
    5.5 辉绿岩侵位时代及构造指示第105-107页
        5.5.1 侵位时代第105-106页
        5.5.2 构造指示第106-107页
    5.6 辉绿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第107-117页
第6章 控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第117-148页
    6.1 推覆(滑脱)构造控矿作用第117-125页
        6.1.1 推覆(滑脱)构造特征第117-119页
        6.1.2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的控矿作用特征第119-121页
        6.1.3 推覆构造带对铁多金属矿床赋矿层位分布的控制第121-122页
        6.1.4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床保存的控制作用第122-123页
        6.1.5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第123-125页
    6.2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第125-127页
    6.3 裂隙充填控矿特征第127-128页
    6.4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第128-141页
        6.4.1 磁组构研究第129-134页
        6.4.2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讨论第134-141页
    6.5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第141-143页
    6.6 成矿结构面控矿特征研究第143-147页
        6.6.1 成矿结构面类型第143-145页
        6.6.2 结构面控矿作用第145-147页
    6.7 成矿过程中的汇流扩容构造第147-148页
第7章 成矿作用特征及找矿预测第148-167页
    7.1 马坑铁矿矿床成因模式第148-155页
        7.1.1 矿床成因第148-150页
        7.1.2 晚中生代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探讨第150-152页
        7.1.3 成矿模式第152-155页
    7.2 马坑式铁矿找矿预测模型第155-160页
        7.2.1 找矿标志第155-157页
        7.2.2 找矿模型第157-160页
    7.3 找矿预测研究第160-167页
        7.3.1 深部预测第161-163页
        7.3.2 外围预测第163-167页
第8章 结语第167-169页
    8.1 结论第167-168页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9页
附录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南中部湘东钨矿的构造演化--对中生代区域构造与成矿的启示
下一篇:永安镇油田永1块古近系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