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中部湘东钨矿的构造演化--对中生代区域构造与成矿的启示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8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33页 |
一、岩体侵位机制 | 第14-19页 |
二、石英脉的形成和扩展 | 第19-20页 |
三、断层形成时代和性质判断 | 第20-23页 |
四、古应力反演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五、湘东钨矿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33-38页 |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二、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34-3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8-59页 |
第一节 区域地层 | 第39-45页 |
一、华南地层概况 | 第39-41页 |
二、研究区地层 | 第41-45页 |
第二节 区域岩浆岩 | 第45-52页 |
一、华南花岗岩概况 | 第45-48页 |
二、邓阜仙岩体 | 第48-51页 |
三、锡田岩体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区域构造 | 第52-55页 |
一、华南大地构造演化 | 第52-54页 |
二、研究区构造层划分及其表现特征 | 第54页 |
三、区域断层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区域矿床 | 第55-59页 |
一、南岭成矿带 | 第55-56页 |
二、湘东钨矿 | 第56-59页 |
第三章 成矿前构造——岩浆侵位机制 | 第59-77页 |
第一节 流面构造 | 第60-66页 |
一、流面发育区 | 第60-62页 |
二、流面欠发育区 | 第62-63页 |
三、流面不发育区 | 第63-64页 |
四、包体有限应变分析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构造成因的片麻理 | 第66-71页 |
一、构造成因片麻理的空间展布 | 第66-67页 |
二、构造成因片麻理的宏观特征 | 第67-69页 |
三、片麻理的显微构造特征 | 第69-71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71-76页 |
一、构造成因片麻理的形成条件 | 第71-73页 |
二、同构造侵位 | 第73-74页 |
三、侵位机制 | 第74-75页 |
四、侵位机制对成矿的影响 | 第75-7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成矿期构造——矿脉特征和成矿时代 | 第77-88页 |
第一节 湘东钨矿矿脉的矿物、结构、构造特征 | 第77-79页 |
第二节 湘东钨矿矿脉的形态特征 | 第79-81页 |
第三节 湘东钨矿的成矿年代 | 第81-83页 |
一、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81-83页 |
二、分析结果 | 第83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3-87页 |
一、矿脉的连接 | 第83-84页 |
二、偏大的脉体宽长比 | 第84-86页 |
二、对成矿时代的约束 | 第86-8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成矿后构造——老山坳断层性质 | 第88-102页 |
第一节 老山坳断层性质和活动时代的厘定 | 第88-92页 |
一、运动学标识 | 第88-91页 |
二、断层两盘矿脉和围岩的差异 | 第91-92页 |
第二节 老山坳断层泥的矿物成分和粒度 | 第92-97页 |
一、老山坳断层面结构 | 第92-93页 |
二、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93-97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97-100页 |
一、成矿后断层 | 第97-98页 |
二、断层位移量 | 第98-99页 |
三、断层泥的粒度特征 | 第99-100页 |
四、找矿意义 | 第10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断层擦痕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 第102-114页 |
第一节 两种类型的断层 | 第102-103页 |
一、与矿脉平行的断层 | 第102-103页 |
二、与矿脉斜交的断层 | 第103页 |
第二节 断层擦痕分析 | 第103-109页 |
一、方法 | 第103-106页 |
二、结果 | 第106-109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109-113页 |
一、构造期次 | 第109-110页 |
二、构造意义 | 第110-111页 |
三、对华南大地构造研究的启示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2页 |
附录A | 第132-133页 |
附录B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