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我国警务辅助人员制度概览 | 第10-22页 |
1.1 什么是辅警 | 第10-12页 |
1.1.1 广义上辅警概念 | 第10-11页 |
1.1.2 狭义上辅警概念 | 第11页 |
1.1.3 制度身份定位:从“辅警”到“警务辅助人员” | 第11-12页 |
1.2 警辅的制度构成 | 第12-14页 |
1.2.1 警辅人员的招录标准 | 第12页 |
1.2.2 警辅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 第12-13页 |
1.2.3 警辅人员的职业保障及晋升渠道 | 第13-14页 |
1.2.4 警辅人员的管理制度 | 第14页 |
1.3 我国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4-17页 |
1.3.1 我国古代警务辅助人员制度 | 第14-15页 |
1.3.2 我国近代警务辅助人员制度 | 第15页 |
1.3.3 我国现代警务辅助人员制度 | 第15-17页 |
1.4 我国基层警务辅助人员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1.4.1 我国现有警力不足以支撑社会的高速发展 | 第17-18页 |
1.4.2 各阶层群众发展经济中对安全和秩序的需求 | 第18页 |
1.4.3 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需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第18-19页 |
1.4.4 节约成本及进一步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 | 第19-20页 |
1.4.5 农村基层公安工作差异化 | 第20-22页 |
第2章 现行基层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现状及实践困境 | 第22-38页 |
2.1 我国基层警务辅助人员类型划分 | 第22-24页 |
2.1.1 从人员的归属及经费的来源划分 | 第22页 |
2.1.2 以基层派出所工作实际划分 | 第22-23页 |
2.1.3 以制度化管理岗位设置划分 | 第23-24页 |
2.2 我国当前警辅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24-25页 |
2.2.1 北京警辅模式 | 第24页 |
2.2.2 上海警辅模式 | 第24页 |
2.2.3 苏州警辅模式 | 第24-25页 |
2.3 我国基层公安警务辅助人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38页 |
2.3.1 我国基层派出所警务辅助人员招录问题 | 第25-26页 |
2.3.2 基层派出所警务辅助人员缺乏基础及可持续性培训 | 第26-27页 |
2.3.3 警务辅助人员法律身份不清 | 第27-33页 |
2.3.4 执法不规范问题难以根治,抵消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大量努力 | 第33-34页 |
2.3.5 从规章制度看我国基层警务辅助人员的权责问题 | 第34-36页 |
2.3.6 基层派出所警务辅助人员的救济问题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层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的改革路径 | 第38-52页 |
3.1 警务辅助人员制度改革的中国语境 | 第38-43页 |
3.1.1 境外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的参考与批判 | 第38-41页 |
3.1.2 中国需要怎样的警辅制度? | 第41-43页 |
3.2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警务辅助人员制度完善道路 | 第43-45页 |
3.2.1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辅警法治建设 | 第43页 |
3.2.2 依法规范管理,推进辅警组织建设 | 第43-44页 |
3.2.3 筑牢财政保障,推进辅警供给建设 | 第44-45页 |
3.3 厘清辅警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边界 | 第45-47页 |
3.3.1 科学界定辅警人员的主体地位 | 第45页 |
3.3.2 依法授予辅警人员特定行政职权 | 第45-46页 |
3.3.3 明确辅警人员职务行为的合法性边界 | 第46-47页 |
3.4 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的“福建模式”:一项试错性探索 | 第47-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