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关于爆破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爆破损伤范围界定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爆破损伤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3 不耦合装药爆破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岩石的爆破原理 | 第20-37页 |
2.1 岩体的力学性质 | 第20-23页 |
2.1.1 岩石的变形特性 | 第20-21页 |
2.1.2 岩石的强度特征 | 第21-23页 |
2.2 岩石爆破破碎理论 | 第23-32页 |
2.2.1 岩体破碎原因 | 第23-24页 |
2.2.2 岩体爆破的内部作用 | 第24-25页 |
2.2.3 岩体爆破破碎的弹性理论 | 第25-27页 |
2.2.4 岩体爆破破碎的断裂理论 | 第27-29页 |
2.2.5 岩体爆破破碎的损伤理论 | 第29-32页 |
2.3 炸药在空气和水中爆炸理论 | 第32-36页 |
2.3.1 空气不耦合装药时的冲击波 | 第32-33页 |
2.3.2 空气不耦合装药时的孔壁压力 | 第33-34页 |
2.3.3 水不耦合装药时的冲击波 | 第34-35页 |
2.3.4 水不耦合装药时的孔壁压力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围岩损伤范围的确定及估算方法 | 第37-46页 |
3.1 损伤范围的确定方法 | 第37-39页 |
3.1.1 爆破信息的采集方法 | 第37页 |
3.1.2 爆破损伤范围的确定方法 | 第37-39页 |
3.2 损伤范围理论计算方法的修正 | 第39-44页 |
3.2.1 爆破压碎区和裂隙区的计算方法 | 第39-41页 |
3.2.2 基于裂隙区计算方法的损伤范围修正 | 第41-42页 |
3.2.3 考虑爆生气体对裂隙二次扩展的损伤范围再修正 | 第42-44页 |
3.3 算例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单孔径向不耦合装药爆破损伤范围研究 | 第46-75页 |
4.1 LS-DYNA理论基础 | 第46-53页 |
4.1.1 LS-DYNA简介 | 第46-47页 |
4.1.2 LS-DYNA显式积分算法 | 第47-51页 |
4.1.3 爆炸问题数值模拟 | 第51-53页 |
4.2 研究方案及数值计算模型 | 第53-55页 |
4.2.1 研究方案 | 第53-54页 |
4.2.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54-55页 |
4.3 炮孔直径对不耦合装药爆破损伤范围的影响研究 | 第55-67页 |
4.3.1 计算工况 | 第55-56页 |
4.3.2 不同炮孔直径损伤范围计算结果 | 第56-64页 |
4.3.3 不同炮孔直径损伤规律分析 | 第64-67页 |
4.4 线装药密度对不耦合装药爆破损伤范围影响研究 | 第67-71页 |
4.4.1 计算工况 | 第67-68页 |
4.4.2 不同线装药密度损伤范围计算结果 | 第68-71页 |
4.4.3 不同线装药密度损伤规律分析 | 第71页 |
4.5 耦合介质对不耦合装药爆破损伤范围影响研究 | 第71-74页 |
4.5.1 水介质下爆破损伤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4.5.2 水介质下爆破损伤分析 | 第73-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渝鲁车站区间隧道光面爆破损伤范围研究 | 第75-88页 |
5.1 渝鲁车站区间隧道工程简介 | 第75-78页 |
5.1.1 工程概况 | 第75页 |
5.1.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 第75-76页 |
5.1.3 施工设计爆破参数 | 第76-78页 |
5.2 渝鲁车站区间隧道数值计算 | 第78-83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78-79页 |
5.2.2 爆破损伤过程 | 第79-81页 |
5.2.3 光面爆破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5.3 区间隧道爆破损伤范围的PPV法计算 | 第83-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页 |
6.2 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