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高速铁路900t简支箱梁施工工艺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回顾第12-18页
        1.2.1 国内箱梁施工技术回顾第12-14页
        1.2.2 国外客专箱梁预制的发展及研究状况第14-15页
        1.2.3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主要施工方法对比第15-17页
        1.2.4 高速铁路工程技术特点和质量要求第17-18页
    1.3 研究的工程背景第18-20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2章 施工前准备工作第21-26页
    2.1 预制梁场设计第21页
    2.2 制、存梁台座设置第21-22页
    2.3 预制箱梁设备第22-23页
    2.4 移梁设备第23-24页
    2.5 运梁设备第24-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900T箱梁预制工艺第26-40页
    3.1 生产工艺流程第26页
    3.2 原材料第26页
    3.3 钢筋制作及安装第26-31页
        3.3.1 钢筋加工第26-30页
        3.3.2 梁体钢筋绑扎第30-31页
    3.4 模板工艺第31-34页
        3.4.1 模板选型第31-32页
        3.4.2 模板安装程序第32-34页
        3.4.3 模板的验收与维修第34页
        3.4.4 检查与维修第34页
    3.5 混凝土施工第34-36页
        3.5.1 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第34-35页
        3.5.2 梁体混凝土养护第35-36页
    3.6 预应力施工第36-39页
        3.6.1 钢绞线的制作和穿束第36页
        3.6.2 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第36-37页
        3.6.3 张拉机具选用第37页
        3.6.4 设备计量标定第37页
        3.6.5 张拉工艺第37-38页
        3.6.6 质量检验第38页
        3.6.7 张拉安全注意事项第38-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900T箱梁预制关键技术第40-56页
    4.1 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技术第40-46页
        4.1.1 原材料的选择第40-41页
        4.1.2 配合比选定第41-43页
        4.1.3 混凝土灌筑工艺第43-46页
    4.2 预应力张拉工艺第46-48页
        4.2.1 张拉控制荷载第47页
        4.2.2 张拉施工工序第47-48页
        4.2.3 断丝、滑丝处理第48页
    4.3 梁体的徐变观测第48-53页
        4.3.1 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方法第49页
        4.3.2 观测频率及时间第49-50页
        4.3.3 测点布置第50-51页
        4.3.4 施测要求第51页
        4.3.5 徐变观测结果第51-53页
    4.4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指标的保证措施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900T箱梁静载试验第56-69页
    5.1 试验方案第56-59页
        5.1.1 加载方法第56-57页
        5.1.2 加载荷载第57-59页
        5.1.3 加载程序第59页
    5.2 试验加载设备第59-62页
        5.2.1 试验设备及仪器第60页
        5.2.2 试验台安装第60-61页
        5.2.3 试验前观测准备第61-62页
    5.3 测点布置及测试时间第62-64页
        5.3.1 位移测点布置及测试时间第62-63页
        5.3.2 应力测点布置及测试时间第63页
        5.3.3 裂缝标记方法及观测时间第63-64页
    5.4 静载试验结果第64-68页
        5.4.1 挠度测试结果第64-66页
        5.4.2 应力测试结果第66-68页
        5.4.3 裂缝观测结果第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900T箱梁有限元分析及结果对比第69-78页
    6.1 单元选取第69-70页
    6.2 材料特性第70-72页
    6.3 模型建立第72-73页
    6.4 有限元结果第73-76页
    6.5 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第76-77页
    6.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结论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施工区对城市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与仿真
下一篇: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钢轨截面高度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