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车与车追尾碰撞的驾驶员颈部损伤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追尾碰撞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追尾碰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追尾碰撞颈部运动过程第12-13页
        1.2.2 汽车追尾碰撞的研究方法及现状第13-15页
    1.3 追尾碰撞的法规试验方法第15-17页
        1.3.1 鞭打试验规程第15-16页
        1.3.2 头枕相关法规第16-17页
        1.3.3 座椅相关法规第17页
        1.3.4 高速追尾燃油系统稳定性法规第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19-29页
    2.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选取及验证第19-22页
        2.1.1 Taurus整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19-21页
        2.1.2 Explorer整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21-22页
    2.2 车与车追尾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2-25页
        2.2.1 模型的基本设置第23页
        2.2.2 接触定义第23页
        2.2.3 载荷施加第23页
        2.2.4 模型输出设置第23-24页
        2.2.5 输出结果分析第24-25页
    2.3 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第25-28页
        2.3.1 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的建立第25-27页
        2.3.2 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的验证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车与车追尾碰撞中的驾驶员响应第29-40页
    3.1 Taurus追尾Taurus工况第29-32页
        3.1.1 模型的建立第29页
        3.1.2 损伤结果分析第29-32页
    3.2 Explorer追尾Taurus工况第32-34页
        3.2.1 模型的建立第32页
        3.2.2 损伤结果分析第32-34页
    3.3 与鞭打试验工况的对比第34-36页
        3.3.1 对比方案的设置第35页
        3.3.2 损伤结果分析第35-36页
    3.4 两组追尾碰撞形式的损伤对比第36-39页
        3.4.1 对比方案设置第36页
        3.4.2 损伤结果分析第36-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主动式头枕的多目标参数优化第40-56页
    4.1 软件介绍第40页
    4.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0-42页
        4.2.1 设计变量第40-41页
        4.2.2 约束条件第41-42页
        4.2.3 优化目标第42页
    4.3 优化设计方案第42-44页
        4.3.1 试验设计方法第42-43页
        4.3.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第43页
        4.3.3 遗传算法的选择第43-44页
    4.4 主动式头枕的参数匹配优化第44-45页
    4.5 优化结果分析第45-54页
        4.5.1 鞭打试验工况第45-47页
        4.5.2 车与车追尾碰撞低速工况第47-50页
        4.5.3 车与车追尾碰撞中速工况第50-52页
        4.5.4 车与车追尾碰撞高速工况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基于C-NCAP评分标准的参数分析第56-61页
    5.1 C-NCAP鞭打试验评价规程第56-58页
        5.1.1 颈部损伤评价指标第56-57页
        5.1.2 评分标准第57-58页
    5.2 最优解的得分第58页
    5.3 四种追尾碰撞工况的评分第58-59页
    5.4 基于评分的参数分析第59-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电控液压全可变气门系统的关键参数优化
下一篇:滑移式倒三轮概念车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