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10-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2.1.1 治理 | 第12-13页 |
2.1.2 基层社会治理 | 第13页 |
2.1.3 社会组织 | 第13-14页 |
2.1.4 农村社会组织 | 第14-15页 |
2.2 基层治理的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2.2.1 国内基层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2 国外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2.3 文献述评 | 第18-20页 |
3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可借鉴模式 | 第20-26页 |
3.1 我国部分地区的创新模式 | 第20-22页 |
3.1.1 "农民议会"的参与治理模式 | 第20页 |
3.1.2 "村务监督委员会"权力调控治理模式 | 第20-21页 |
3.1.3 "红白理事会"风俗管制模式 | 第21-22页 |
3.1.4 "经济发展理事会"矛盾调解模式 | 第22页 |
3.2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之举 | 第22-26页 |
3.2.1 独具美国特色的"第三部门" | 第22-23页 |
3.2.2 英国政府干预下的多元"伙伴关系" | 第23-24页 |
3.2.3 法国的府际间合作与市镇联合 | 第24页 |
3.2.4 新加坡的社区治理 | 第24-26页 |
4 江门市农村联谊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证研究 | 第26-37页 |
4.1 联谊会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和组织性质与架构 | 第26-27页 |
4.1.1 成立的政策背景 | 第26页 |
4.1.2 发展历程 | 第26页 |
4.1.3 性质及组织架构 | 第26-27页 |
4.2 联谊会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典型案例与实地调查分析 | 第27-33页 |
4.2.1 联谊会的典型案例介绍 | 第27-29页 |
4.2.2 联谊会的群众满意度实地调查 | 第29-32页 |
4.2.3 主要结论 | 第32-33页 |
4.3 联谊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和主要内容 | 第33-37页 |
4.3.1 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 | 第33-34页 |
4.3.2 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5 农村联谊会参与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5.1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7-40页 |
5.1.1 组织成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流动频繁 | 第37页 |
5.1.2 组织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服务范围有待拓宽 | 第37页 |
5.1.3 行政化、官民二重性的斗争与困扰 | 第37-39页 |
5.1.4 自治与法治的矛盾和困扰 | 第39-40页 |
5.2 相应对策和推广建议 | 第40-45页 |
5.2.1 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多渠道筹集资金 | 第40-41页 |
5.2.2 拓宽服务范围,保留民间特色 | 第41页 |
5.2.3 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 第41-42页 |
5.2.4 积极参政议政,实现依法自治 | 第42页 |
5.2.5 多样化开展宣传,均衡化协调发展 | 第42-43页 |
5.2.6 快慢适度推广,因地制宜试点 | 第43-45页 |
6 总结 | 第45-47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45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5-46页 |
6.3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一: 农村联谊会的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附录二: 访谈对象资料 | 第52-53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致谢词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