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9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9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理论渊源 | 第20-33页 |
一、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0-29页 |
(一)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 | 第21-24页 |
(二)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 第24-26页 |
(三)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条件 | 第26-27页 |
(四)朱熹生平及其教育活动简介 | 第27-29页 |
二、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9-33页 |
(一)孔孟渊源—先秦儒学的奠基 | 第30页 |
(二)返本开新—理学思潮的“复归” | 第30-32页 |
(三)博采众长—南宋湖湘学派的析取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 第33-44页 |
一、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40页 |
(一)明人伦—以“理”为基础的道德准则 | 第34-36页 |
(二)立警言—以“德”为中心的治世态度 | 第36-37页 |
(三)重德修身—以“和”为归宿的处事方法 | 第37-40页 |
二、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40-44页 |
(一)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内容的实践导向性 | 第40-41页 |
(二)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文化价值的普适性 | 第41-42页 |
(三)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实践原则的统一性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及其培育方法 | 第44-51页 |
一、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原则 | 第44-47页 |
(一)德智相辅、德教为先 | 第44-45页 |
(二)知行并立、立志笃行 | 第45-46页 |
(三)法理相需、引导与防禁并重 | 第46-47页 |
二、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培育方法 | 第47-51页 |
(一)颐养天性、重德修身 | 第47页 |
(二)以境育情、价值引导 | 第47-48页 |
(三)外求诸人、反求诸己 | 第48-49页 |
(四)学问致思、躬行践履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及其现代价值 | 第51-60页 |
一、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51-54页 |
(一)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51-53页 |
(二)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53-54页 |
二、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4-60页 |
(一)家庭教育:少成若天性,重视早期儿童养成教育 | 第55-56页 |
(二)学校德育:习惯成自然,注重知行结合 | 第56-57页 |
(三)社会公德教育:传播与转型,走向生活的社会教化 | 第57-58页 |
(四)个体品德培育:自省内求,培育道德自律意识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