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缘由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0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9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0页 |
1.2.3 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1.6.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1-12页 |
1.6.2 人才强国战略 | 第12-13页 |
1.6.3 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 | 第13-17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公民教育 | 第17-39页 |
2.1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第17-18页 |
2.1.1 计划经济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第17页 |
2.1.2 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第17-18页 |
2.2 公民概念 | 第18-20页 |
2.2.1 西方公民概念的演变 | 第18-19页 |
2.2.2 我国公民概念的演变 | 第19-20页 |
2.3 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公民提出的要求 | 第20-23页 |
2.3.1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中对公民提出的要求 | 第20页 |
2.3.2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公民适应全球化趋势 | 第20-21页 |
2.3.3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公民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建设现代化国家 | 第21-22页 |
2.3.4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 | 第22页 |
2.3.5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公民加强法律意识建设 | 第22-23页 |
2.4 公民教育概念 | 第23-31页 |
2.4.1 西方公民教育的演变 | 第23-24页 |
2.4.2 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演变 | 第24页 |
2.4.3 我国当代公民教育 | 第24-26页 |
2.4.4 国外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公民教育 | 第26-29页 |
2.4.5 现阶段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 第29页 |
2.4.6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9-31页 |
2.5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高校公民教育 | 第31-35页 |
2.5.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身需要高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合格公民 | 第31-33页 |
2.5.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校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基地 | 第33-35页 |
2.6 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校公民教育提出新要求 | 第35-39页 |
2.6.1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高校公民教育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 | 第35-36页 |
2.6.2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高校拓展公民教育内容 | 第36页 |
2.6.3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高校要拓宽公民教育实施途径 | 第36-39页 |
第3章 当前高校公民教育现状分析 | 第39-49页 |
3.1 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现状分析 | 第39-44页 |
3.2 相关学者的实证研究 | 第44-45页 |
3.3 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3.3.1 当前高等学校公民教育不受重视 | 第45-46页 |
3.3.2 高等学校学生公民意识淡薄 | 第46页 |
3.3.3 高等学校中没有明确公民教育的地位 | 第46页 |
3.3.4 高等学校当前公民教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 第46-47页 |
3.3.5 高等学校公民教育没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第47页 |
3.4 高校公民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3.4.1 外部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3.4.2 高校内部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公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 第49-57页 |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明确高校公民教育目标 | 第49-51页 |
4.1.1 高校公民教育目标的的两个重点 | 第49-50页 |
4.1.2 培养学生独立人格 | 第50页 |
4.1.3 培育学生民主观念 | 第50页 |
4.1.4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 第50页 |
4.1.5 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 | 第50-51页 |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公民教育内容的建构 | 第51-53页 |
4.2.1 有关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 | 第51-52页 |
4.2.2 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的内容 | 第52-53页 |
4.2.3 关于社会公德的内容 | 第53页 |
4.3 高校公民教育实践策略的明确与丰富 | 第53-55页 |
4.3.1 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减少灌输 | 第53-54页 |
4.3.2 重视体验,完善课程体系建构 | 第54-55页 |
4.4 政府、高校、教师提高重视,明确高校公民教育的重要地位 | 第55-56页 |
4.5 增强高校公民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 | 第56页 |
4.6 多重教育方式和途径的开发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