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晋北鼓吹的历史与传承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2 20世纪前晋北鼓吹的历史传承 | 第14-18页 |
2.1 汉代的萌芽 | 第14-15页 |
2.1.1 鼓吹乐与晋北鼓吹 | 第14页 |
2.1.2 鼓吹乐户略考 | 第14-15页 |
2.2 南北朝时期初步发展 | 第15页 |
2.3 唐代的传播 | 第15页 |
2.4 宋元明清时期盛行 | 第15-17页 |
2.5 小结 | 第17-18页 |
3 清末—民国时期的晋北鼓吹 | 第18-26页 |
3.1 概况 | 第18页 |
3.2 民俗活动中的晋北鼓吹 | 第18-19页 |
3.3 艺人、班社 | 第19-21页 |
3.3.1 鼓吹艺人 | 第19-21页 |
3.3.2 郭家鼓班 | 第21页 |
3.4《山西八大套》 | 第21-24页 |
3.4.1 概况 | 第21-22页 |
3.4.2 赵成贵对八大套的贡献 | 第22页 |
3.4.3 八大套的套曲分支 | 第22-23页 |
3.4.4 八大套音乐本体的分析 | 第23-24页 |
3.5 小结 | 第24-26页 |
4 建国初期的晋北鼓吹 | 第26-32页 |
4.1 概况 | 第26页 |
4.2 民俗活动中的晋北鼓吹 | 第26-29页 |
4.2.1 鼓吹与婚嫁 | 第26-28页 |
4.2.2 鼓吹与丧葬 | 第28-29页 |
4.3 艺人 | 第29-31页 |
4.4 小结 | 第31-32页 |
5“文革”时期的晋北鼓吹 | 第32-34页 |
6“改革开放”—至今的晋北鼓吹 | 第34-40页 |
6.1 概况 | 第34页 |
6.2 民俗活动中的晋北鼓吹 | 第34-36页 |
6.2.1 鼓吹与婚嫁 | 第34-35页 |
6.2.2 鼓吹与丧葬 | 第35-36页 |
6.3 艺人、班社 | 第36-38页 |
6.3.1 艺人 | 第36-37页 |
6.3.2 班社 | 第37-38页 |
6.4 小结 | 第38-40页 |
7 卢氏鼓班 | 第40-46页 |
7.1 概况 | 第40页 |
7.2. 卢补良鼓乐班建制 | 第40-42页 |
7.3 卢补良对晋北鼓吹的贡献 | 第42-45页 |
7.3.1 乐班改革 | 第42-43页 |
7.3.2 八大套的发展 | 第43-44页 |
7.3.3 鼓吹乐班的职业化 | 第44-45页 |
7.4 小结 | 第45-46页 |
8 晋北鼓吹音乐本体解析 | 第46-54页 |
8.1.乐器 | 第46-48页 |
8.2 曲目 | 第48-49页 |
8.3 演奏 | 第49页 |
8.4 代表性曲目音乐分析 | 第49-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