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第四节 文章结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新锐时政期刊与《看天下》 | 第22-33页 |
第一节 概念厘定及新锐时政期刊扫描 | 第22-26页 |
第二节 新锐时政期刊的诞生背景 | 第26-29页 |
一、转型期受众旺盛的信息需求 | 第26-27页 |
二、软件:深度报道与新闻策划的日趋普遍 | 第27-28页 |
三、硬件:具备启动条件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看天下》发展概述 | 第29-33页 |
一、《看天下》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二、《看天下》的代表性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生态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内涵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生态新变化 | 第34-38页 |
一、信息过剩与媒介过剩 | 第34-35页 |
二、媒介、信息与受众的碎片化 | 第35-36页 |
三、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泛阅读”盛行 | 第36-37页 |
四、传统媒体互动与反馈滞后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时政期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尴尬处境 | 第38-41页 |
一、内容与载体分离 | 第38-39页 |
二、时效性的局限 | 第39页 |
三、深度报道乏人问津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的探索之路微观考察:封面报道研究——以2009年与2015年为例 | 第41-66页 |
第一节 封面报道概述 | 第41-44页 |
第二节 2009年《看天下》封面报道微观分析 | 第44-49页 |
第三节 2015年《看天下》封面报道微观分析 | 第49-56页 |
第四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 | 第56-64页 |
一、2009年与2015年《看天下》封面报道比较 | 第56-60页 |
二、变与不变具体分析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看天下》整体的应对策略 | 第66-86页 |
第一节 内容策略:不迎合“碎片化”与泛阅读 | 第66-72页 |
一、注重原创:以创新应对过剩 | 第66-67页 |
二、精选选题:生产受众“真正需要”的内容 | 第67-69页 |
三、坚持特色:深度报道的“故事化叙述模式” | 第69-72页 |
四、真实、全面与准确:准确度大于速度 | 第72页 |
五、紧跟潮流:网络热词为选题增色 | 第72页 |
第二节 栏目策略:增添新媒体元素 | 第72-75页 |
第三节 编辑策略:引导受众注意力的流向 | 第75-77页 |
第四节 品牌延伸与新媒体拓展:传统媒体的新尝试 | 第77-84页 |
一、《看天下》的品牌延伸 | 第77-78页 |
二、《看天下》的新媒体推广 | 第78-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看天下》及新锐时政期刊未来发展之路 | 第86-96页 |
第一节 作为时政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报道 | 第86-88页 |
一、深度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意义 | 第86页 |
二、“好看”的深度报道是时政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 第88-90页 |
一、《看天下》做出的尝试 | 第88-89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未来发展之路展望 | 第90-96页 |
一、《看天下》逆势发展的原因 | 第90-93页 |
二、未来发展之路 | 第93-96页 |
结语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