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灰霉病介绍 | 第12-16页 |
1.1 蚕豆赤斑病 | 第12-13页 |
1.2 葡萄灰霉病 | 第13-15页 |
1.3 葱属作物灰霉病 | 第15-16页 |
1.4 其它经济植物灰霉病 | 第16页 |
2 灰霉病的侵染循环 | 第16页 |
3 葡萄孢属真菌分类和鉴定简介 | 第16-18页 |
4 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18-21页 |
4.1 常规分子鉴定 | 第18-19页 |
4.2 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19页 |
4.3 DNA条形码 | 第19-20页 |
4.4 葡萄孢菌真菌分子鉴定 | 第20-21页 |
5 真菌的分子检测 | 第21-23页 |
5.1 常用真菌分子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5.2 葡萄孢菌分子检测 | 第22-23页 |
6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6.1 课题的意义 | 第23页 |
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蚕豆赤斑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 | 第25-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3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1.1.2 供试植物 | 第25-26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6-32页 |
1.2.1 DNA提取 | 第26页 |
1.2.2 特异引物设计 | 第26-27页 |
1.2.3 评估引物特异性 | 第27-30页 |
1.2.4 PCR灵敏度测定 | 第30页 |
1.2.5 体系中添加植物基因组DNA评估引物性能 | 第30-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7页 |
2.1 Botrytis特异引物 | 第32-35页 |
2.2 评估引物特异性 | 第35-44页 |
2.3 PCR灵敏度探究 | 第44页 |
2.4 PCR检测3种Botrytis的实用性 | 第44-47页 |
3 讨论 | 第47-52页 |
第三章 葡萄灰霉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 | 第52-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52-53页 |
1.1.2 供试植物 | 第53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1.2.1 DNA提取 | 第53页 |
1.2.2 特异引物设计 | 第53-54页 |
1.2.3 评估引物特异性 | 第54-55页 |
1.2.4 PCR灵敏度测定 | 第55页 |
1.2.5 引物的实用性评估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2.1 Botrytis特异引物 | 第56-59页 |
2.2 评估引物特异性 | 第59-63页 |
2.3 PCR灵敏度探究 | 第63页 |
2.4 PCR检测4种Botrytis的实用性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葱属作物灰霉病菌分子检测及鉴定 | 第66-8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6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6-67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66页 |
1.1.2 供试植物 | 第66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7-69页 |
1.2.1 DNA提取 | 第67页 |
1.2.2 特异引物设计 | 第67-68页 |
1.2.3 评估PCR引物特异性 | 第68-69页 |
1.2.4 PCR灵敏度测定 | 第69页 |
1.2.5 引物的实用性评估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80页 |
2.1 Botrytis种特异引物 | 第69-73页 |
2.2 评估PCR引物特异性 | 第73-78页 |
2.3 PCR灵敏性 | 第78-79页 |
2.4 PCR检测6种葡萄孢的实用性 | 第79-80页 |
3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葡萄孢属真菌及类似类群的DNA条形码研究 | 第82-10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2-85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82-8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85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85-87页 |
1.2.1 DNA提取 | 第85页 |
1.2.2 基因组比较及引物设计 | 第85-86页 |
1.2.3 候选条形码筛选 | 第86页 |
1.2.4 候选DNA条形码序列的扩增与测序 | 第86-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100页 |
2.1 葡萄孢属真菌DNA条形码的筛选 | 第87-91页 |
2.1.1 基因组比较 | 第87页 |
2.1.2 种内种间差异比较 | 第87-89页 |
2.1.3 邻接树比较 | 第89-91页 |
2.2 DNA条形码引物 | 第91-93页 |
2.3 评估DNA条形码引物适用性 | 第93-94页 |
2.4 DNA条形码实用性评估 | 第94-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讨论与展望 | 第101-111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01-102页 |
2 讨论 | 第102-110页 |
2.1 依据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 | 第103-110页 |
2.1.1 灰霉病菌的分离 | 第103页 |
2.1.2 形态观察 | 第103-104页 |
2.1.3 生物学特性 | 第104-110页 |
2.2 分子鉴定 | 第110页 |
2.3 灰霉病菌DNA条形码 | 第110页 |
3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附录1 常用试验试剂及方法 | 第120-123页 |
附录2 常用PCR引物及扩增方法 | 第123-125页 |
附录3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