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9页 |
1.2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1.2.1 技术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1.2.2 政策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8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原则性系统分析 | 第28-63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太阳能集热系统分析与选择 | 第28-33页 |
2.2.1 太阳能集热器传热分析 | 第29-31页 |
2.2.2 集热器换热效率与集热器场设计 | 第31-33页 |
2.3 太阳能集成方案设计 | 第33-36页 |
2.3.1 锅炉侧集成方案 | 第33-34页 |
2.3.2 汽轮机及辅机侧集成方案 | 第34-36页 |
2.4 集成方案建模与评价指标 | 第36-40页 |
2.4.1 基于燃煤机组变工况理论建模 | 第36-39页 |
2.4.2 集成方案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2.5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0-61页 |
2.5.1 模拟分析假定 | 第40-41页 |
2.5.2 集成太阳能热对锅炉热力性能影响分析 | 第41-48页 |
2.5.3 锅炉侧集成太阳能经济性分析 | 第48-55页 |
2.5.4 汽轮机及辅机侧集成太阳能经济性分析 | 第55-6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基于等效焓降与减排成本集成太阳能热分析 | 第63-84页 |
3.1 引言 | 第63页 |
3.2 太阳能集热器运行条件分析 | 第63-65页 |
3.3 基于等效焓降燃煤机组集成太阳能热分析 | 第65-73页 |
3.3.1 汽轮机及辅机侧集成太阳能热分析 | 第66-67页 |
3.3.2 锅炉侧集成太阳能热分析 | 第67-71页 |
3.3.3 太阳能系统发电效率与太阳能热等效焓降效率比较 | 第71-73页 |
3.4 基于减排成本燃煤机组集成太阳能热分析 | 第73-83页 |
3.4.1 减排成本分析模型建立 | 第73-76页 |
3.4.2 减排成本技术经济分析 | 第76-78页 |
3.4.3 计算实例分析 | 第78-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太阳能与燃煤供电分摊及减排分析 | 第84-97页 |
4.1 引言 | 第84页 |
4.2 太阳能热与燃煤供电比例分摊关键问题 | 第84-86页 |
4.2.1 热力系统特性变化 | 第84-86页 |
4.2.2 基准线和系统边界 | 第86页 |
4.3 太阳能与燃煤供电分摊模型及减排量模型 | 第86-94页 |
4.3.1 太阳能与燃煤供电分摊模型 | 第87-90页 |
4.3.2 集成系统减排量模型 | 第90-94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94-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CGE模型构建 | 第97-118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CGE模型基本原理及构建概述 | 第97-102页 |
5.2.1 CGE模型基本原理 | 第97-98页 |
5.2.2 CGE模型基本结构 | 第98-100页 |
5.2.3 CGE模型参数设定与计算求解 | 第100-102页 |
5.3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CGE模型 | 第102-117页 |
5.3.1 模型构建思路 | 第102页 |
5.3.2 能源电力CGE模型构建 | 第102-110页 |
5.3.3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技术子模型 | 第110-112页 |
5.3.4 SAM表选取编制及相关参数标定 | 第112-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6章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政策设计及模拟 | 第118-136页 |
6.1 引言 | 第118页 |
6.2 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规划总量影响分析模拟 | 第118-124页 |
6.2.1 引入规划总量分析的思路 | 第118-119页 |
6.2.2 规划总量影响分析 | 第119-124页 |
6.3 碳税对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影响分析模拟 | 第124-130页 |
6.3.1 引入碳税分析的思路 | 第124页 |
6.3.2 碳税影响分析 | 第124-130页 |
6.4 间接税对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发电影响分析模拟 | 第130-134页 |
6.4.1 引入间接税分析的思路 | 第130页 |
6.4.2 间接税影响分析 | 第130-13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6-138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