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分布式电源规划和开关规划的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2.1 配网中开关的优化配置方法 | 第11-12页 |
1.2.2 配网中能源类DG的优化规划方法 | 第12-22页 |
1.2.3 配网中储能类DG的优化规划方法 | 第22-23页 |
1.2.4 配网中DG和开关的协调规划方法 | 第23页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4-27页 |
2 分布式风电和开关的协调规划方法 | 第27-51页 |
2.1 DWG和开关协调的规划模型 | 第27-31页 |
2.1.1 DWG和开关的分阶段规划模型 | 第27-28页 |
2.1.2 DWG和开关的协调规划模型 | 第28-31页 |
2.2 风电并网配电系统的年缺供电量评估方法 | 第31-36页 |
2.2.1 年缺供电量指标及其评估计算思路 | 第31-32页 |
2.2.2 风电功率的概率模型 | 第32-33页 |
2.2.3 风电并网配电系统的块模型及其可靠性参数 | 第33-36页 |
2.2.4 风电并网配电系统的年缺供电量评估算法步骤 | 第36页 |
2.3 DWG和开关协调规划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 第36-41页 |
2.3.1 开关位置和DWG容量的遗传编码 | 第37页 |
2.3.2 产生初始群体 | 第37页 |
2.3.3 多目标遗传个体的适合度确定方法 | 第37-39页 |
2.3.4 随机个体的交叉、变异和选择策略 | 第39-40页 |
2.3.5 最佳折中解的确定 | 第40页 |
2.3.6 DWG和开关的协调规划多目标算法基本步骤 | 第40-41页 |
2.4 算例与仿真分析 | 第41-49页 |
2.4.1 IEEE三馈线系统算例分析 | 第41-46页 |
2.4.2 IEEE 33 节点算例分析 | 第46-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电池储能系统和配网开关的协调规划方法 | 第51-75页 |
3.1 电池储能系统和开关的协调规划模型 | 第51-58页 |
3.1.1 目标函数 | 第52-54页 |
3.1.2 约束条件 | 第54-56页 |
3.1.3 规划模型的离散和连续变量子优化问题的分解 | 第56-58页 |
3.2 风/储并网配电系统的年缺供电量评估方法 | 第58-62页 |
3.2.1 年缺供电量指标的评估计算思路 | 第58页 |
3.2.2 风/储并网配电系统的块模型及其可靠性计算方法 | 第58-59页 |
3.2.3 风/储的孤岛最优调度方法及孤岛稳定运行判据 | 第59-61页 |
3.2.4 年缺供电量评估的计算步骤 | 第61-62页 |
3.3 电池储能系统和开关协调规划的混合智能算法 | 第62-64页 |
3.3.1 储能系统和开关协调规划求解思路 | 第62页 |
3.3.2 储能系统和开关协调规划的遗传编码 | 第62页 |
3.3.3 多目标遗传个体的适合度确定方法 | 第62-63页 |
3.3.4 混合智能算法的计算步骤和流程框图 | 第63-64页 |
3.4 算例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3.4.1 IEEE三馈线系统算例分析 | 第65-69页 |
3.4.2 IEEE 33 节点算例分析 | 第69-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可控DG和配网开关协调规划方法 | 第75-95页 |
4.1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DG开关协调规划模型 | 第75-81页 |
4.1.1 目标函数 | 第76-79页 |
4.1.2 约束条件 | 第79-80页 |
4.1.3 规划模型的离散和连续变量子优化问题的分解 | 第80-81页 |
4.2 计及需求侧响应和可控DG的配电系统年缺供电量评估方法 | 第81-84页 |
4.2.1 年缺供电量指标的评估计算思路 | 第81-82页 |
4.2.2 可控DG并网配电系统的块模型及其可靠性计算方法 | 第82-83页 |
4.2.3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孤岛稳定运行判据 | 第83-84页 |
4.2.4 年缺供电量的评估计算步骤 | 第84页 |
4.3 可控DG和开关协调规划的多目标混合智能算法 | 第84-86页 |
4.3.1 可控DG和开关协调规划多目标算法思路 | 第84页 |
4.3.2 可控DG和开关协调规划的遗传编码 | 第84-85页 |
4.3.3 多目标遗传个体的适合度确定方法 | 第85页 |
4.3.4 混合智能算法的计算步骤和流程框图 | 第85-86页 |
4.4 算例与分析 | 第86-92页 |
4.4.1 IEEE三馈线系统数据与分析 | 第86-89页 |
4.4.2 IEEE33 仿真与分析 | 第89-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5.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95-96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附录 | 第109-112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或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9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9页 |
C. IEEE三馈线系统数据 | 第109-110页 |
D. IEEE33 节点系统数据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