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东LG47井区长兴组生物礁相储层预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0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7-8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8-9页
        1.2.3 研究区域勘探回顾第9页
        1.2.4 生物礁储层地震预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难点第9-1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0-1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0页
        1.3.2 研究思路以及关键技术第10-11页
        1.3.3 主要工作量第11-13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3-26页
    2.1 地理概况第13页
    2.2 区域构造特征第13-14页
    2.3 区域地层划分及分层特征第14-16页
    2.4 沉积背景与沉积相特征第16-26页
        2.4.1 沉积背景第16-17页
        2.4.2 沉积相特征第17-26页
第3章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第26-45页
    3.1 岩石学特征第26-28页
    3.2 储层空间类型及其特征第28-34页
        3.2.1 孔隙类型及特征第28-31页
        3.2.2 裂缝类型及特征第31-32页
        3.2.3 喉道类型及特征第32-34页
    3.3 储层物性特征第34-37页
        3.3.1 储层孔隙度第34-35页
        3.3.2 储层渗透率第35-36页
        3.3.3 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第36页
        3.3.4 储层含水饱和度第36-37页
    3.4 测井响应特征第37-40页
        3.4.1 生物礁测井响应特征第37-39页
        3.4.2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第39-40页
    3.5 地震响应特征第40-43页
        3.5.1 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第40-41页
        3.5.2 储层标定第41-42页
        3.5.3 生物礁储层的划分第42-43页
    3.6 典型井响应特征分析第43-45页
第4章 长兴组生物礁有利相带展布第45-59页
    4.1 反射层地质层位的标定与追踪第45-46页
    4.2 长兴组生物礁有利相带展布研究方法及思路第46-49页
        4.2.1 地震相分析第46-48页
        4.2.2 模型正演分析第48-49页
        4.2.3 生物礁有利相带展布思路第49页
    4.3 长兴组台缘相带特征第49-54页
        4.3.1 上二叠统地震相特征分析第49-50页
        4.3.2 长兴组古地貌特征第50-51页
        4.3.3 地震属性分析第51-52页
        4.3.4 长兴组厚度变化确定台缘相带第52-54页
    4.4 长兴组生物礁相带预测第54-59页
        4.4.1 生物礁相带的地震特征第55-57页
        4.4.2 生物礁相带预测第57-59页
第5章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第59-68页
    5.1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思路及技术路线第59页
    5.2 生物礁储层的波阻抗反演原理第59-61页
    5.3 反演效果分析第61-63页
    5.4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的定量预测第63-65页
        5.4.1 储层厚度预测第63页
        5.4.2 储层孔隙度预测第63-65页
        5.4.3 储层储能系数预测第65页
    5.5 储层预测精度分析第65-66页
    5.6 储层预测特点分析第66-68页
第6章 结论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C油田ZJ1-4油藏非均质性表征及对底水上升影响研究
下一篇:LQ3-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