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3-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及含聚污水回注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及研究目的 | 第8-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内外疏松砂岩储层地质概况 | 第11-13页 |
1.2.2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含聚污水回注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8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8-19页 |
1.5 取得成果 | 第19-20页 |
第2章 LQ3-1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 第20-41页 |
2.1 油田概况及开发现状 | 第20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20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20-22页 |
2.4 沉积相特征 | 第22-25页 |
2.5 储层特征 | 第25-37页 |
2.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5-27页 |
2.5.2 储层填隙物特征 | 第27-29页 |
2.5.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9-33页 |
2.5.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2.5.5 储层分类 | 第34-37页 |
2.6 油藏特征 | 第37-39页 |
2.6.1 原油性质 | 第37-39页 |
2.6.2 天然气性质 | 第39页 |
2.6.3 地层水性质 | 第39页 |
2.7 温压系统 | 第39-41页 |
第3章 水质对注入能力影响 | 第41-53页 |
3.1 注水概况 | 第41-42页 |
3.2 水质变化规律 | 第42-44页 |
3.3 注水水质在线监测 | 第44-52页 |
3.3.1 含油率 | 第44-45页 |
3.3.2 悬浮物 | 第45-49页 |
3.3.3 总铁/亚铁 | 第49-50页 |
3.3.4 硫酸还原菌 | 第50-51页 |
3.3.5 残余聚合物 | 第51-52页 |
3.4 水质评价 | 第52-53页 |
第4章 含聚污水配伍性及储层适应评价 | 第53-68页 |
4.1 结垢预测 | 第53-57页 |
4.1.1 公式法结垢预测 | 第54-56页 |
4.1.2 软件法结垢预测 | 第56-57页 |
4.2 静态配伍性实验 | 第57-61页 |
4.2.1 静态配伍性评价实验方法 | 第57页 |
4.2.2 水源水与含聚污水静态配伍性评价 | 第57-61页 |
4.3 不同聚合物浓度对垢生长影响 | 第61-63页 |
4.3.1 不同聚合物浓度对悬浮垢生长影响 | 第61-62页 |
4.3.2 不同聚合物浓度对沉降垢生长影响 | 第62-63页 |
4.4 含聚污水对储层的伤害评价 | 第63-68页 |
4.4.1 不同浓度的含聚污水对储层的伤害评价 | 第64-65页 |
4.4.2 目前含聚注入水与储层适应性评价 | 第65-68页 |
第5章 含聚污水回注工艺技术与储层保护措施 | 第68-74页 |
5.1 注入强度优选 | 第68-70页 |
5.2 水敏性预防 | 第70-73页 |
5.3 注水困难原因及对策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