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2章 WC油田ZJ1-4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 第12-2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2页 |
2.1.2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2页 |
2.2 构造特征分析 | 第12-13页 |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16页 |
2.3.1 钻遇地层层序 | 第13页 |
2.3.2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16页 |
2.4 油藏顶面构造校正 | 第16-21页 |
2.5 沉积特征分析 | 第21-25页 |
2.5.1 物源初步分析 | 第21-23页 |
2.5.2 沉积相识别 | 第23页 |
2.5.3 沉积微相划分 | 第23-25页 |
2.6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 第26-45页 |
3.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6页 |
3.2 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3.2.1 岩心分析物性特征 | 第26-27页 |
3.2.2 测井解释的物性特征 | 第27-28页 |
3.4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 第28-38页 |
3.4.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28-32页 |
3.4.2 平面非均质性 | 第32-34页 |
3.4.3 微观非均质性 | 第34-38页 |
3.5 有效储层下限 | 第38-40页 |
3.5.1. 有效孔隙度下限的确定 | 第38-39页 |
3.5.2 渗透率下限的确定 | 第39页 |
3.5.3 泥质含量下限的确定 | 第39-40页 |
3.5.4. 含水饱和度下限的确定 | 第40页 |
3.6 隔夹层的识别 | 第40-44页 |
3.6.1 隔夹层的基本概念 | 第40-41页 |
3.6.2 隔夹层的成因 | 第41-42页 |
3.6.3 隔夹层的类型 | 第42页 |
3.6.4 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及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7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隔夹层分布预测及地质储量的计算 | 第45-66页 |
4.1 隔夹层分布模型建立方法及思路 | 第45-47页 |
4.1.1 建模方法 | 第45-46页 |
4.1.2 建模思路 | 第46-47页 |
4.2 隔夹层模型的建立 | 第47-53页 |
4.2.1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2.2 隔夹层分布模型 | 第48-53页 |
4.3 油藏储层参数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地质储量的计算 | 第53-58页 |
4.4 有利储集区分析 | 第58-59页 |
4.5 用容积法地质储量计算 | 第59-63页 |
4.5.1 含油面积 | 第60页 |
4.5.2 储层有效厚度确定 | 第60-61页 |
4.5.3 平均有效孔隙度 | 第61-62页 |
4.5.4 平均含油饱和度 | 第62页 |
4.5.5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等参数 | 第62-63页 |
4.5.6 储量计算结果 | 第63页 |
4.6 用三维地质模型对储量计算 | 第63-64页 |
4.6.1 储量核算方法 | 第64页 |
4.6.2 储量复算结果 | 第64页 |
4.7 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隔夹层对底水上升的影响 | 第66-73页 |
5.1 建模参数设置 | 第66-67页 |
5.2 夹层特征对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 | 第67-72页 |
5.2.1 夹层物性对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2 夹层面积对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 | 第68-70页 |
5.2.3 夹层位置对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