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36页 |
2.1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16-19页 |
2.1.1 mESCs培养基 | 第16-17页 |
2.1.1.1 LIF/Serum培养基 | 第16页 |
2.1.1.2 N2B27/2i培养基 | 第16-17页 |
2.1.1.3 EpiSCs培养基 | 第17页 |
2.1.2 大肠杆菌LB(Luria-Bertani)培养基 | 第17页 |
2.1.2.1 液体培养基 | 第17页 |
2.1.2.2 固体培养基(含氨苄青霉素Amp) | 第17页 |
2.1.3 常用缓冲液 | 第17-19页 |
2.1.3.1 Tris-乙酸(TAE)电泳缓冲液(50×) | 第17-18页 |
2.1.3.2 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5×) | 第18页 |
2.1.3.3 转膜缓冲液(1×) | 第18页 |
2.1.3.4 PBS缓冲液 | 第18页 |
2.1.3.5 TBST缓冲液 | 第18-19页 |
2.1.4 胰蛋白酶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36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19-20页 |
2.2.1.1 细胞传代 | 第19-20页 |
2.2.1.2 细胞冻存 | 第20页 |
2.2.1.3 mESCs细胞向EpiSCs分化 | 第20页 |
2.2.2 质粒构建 | 第20-27页 |
2.2.2.1 SP5基因的克隆 | 第21-24页 |
2.2.2.2 SP5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7页 |
2.2.3 稳定过表达细胞株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3.1 细胞转染 | 第27页 |
2.2.3.2 细胞筛选 | 第27-28页 |
2.2.4 SP5低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8-31页 |
2.2.4.1 shRNA序列的获取 | 第28-29页 |
2.2.4.2 shRNA质粒的构建 | 第29-31页 |
2.2.5 SP5低表达细胞株的构建 | 第31-32页 |
2.2.5.1 病毒包被 | 第31页 |
2.2.5.2 细胞感染及筛选 | 第31-32页 |
2.2.6 表型鉴定 | 第32-35页 |
2.2.6.1 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 | 第32页 |
2.2.6.2 实时定量PCR(qRT-PCR) | 第32-34页 |
2.2.6.3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AP) | 第34-35页 |
2.2.6.4 碱性磷酸酶染色(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AP) | 第35页 |
2.2.7 DNA Microarray检测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6-60页 |
3.1 LIF及CHIR共同靶基因的鉴定 | 第36-38页 |
3.2 SP5促进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 第38-54页 |
3.2.1 SP5的过表达可以解除mESCs自我更新对于LIF的依赖 | 第38-43页 |
3.2.2 SP5的过表达能够维持mESCs的多潜能性 | 第43-46页 |
3.2.3 LIF/Stat3信号通路调控SP5的表达促进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 | 第46-50页 |
3.2.3.1 SP5的过表达能维持stat3-null ESCs的自我更新 | 第46-47页 |
3.2.3.2 Stat3的活化能促进SP5在mESC细胞中的表达 | 第47-50页 |
3.2.4 SP5能部分取代CHIR在mESC自我更新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3.2.5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SP5表达促进ESCs自我更新 | 第51-53页 |
3.2.6 LIF及CHIR通过各自通路上调SP5表达 | 第53-54页 |
3.3 SP5的敲除不会损伤mESCs的自我更新 | 第54-55页 |
3.4 SP5能够促进EpiSCs的重编码,恢复其ESCs的特征 | 第55-6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