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北京拒马河流域黑鹳的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5页
    1.1 黑鹳研究进展第9-14页
        1.1.1 基础情况第9页
        1.1.2 地理分布第9-10页
        1.1.3 栖息地选择第10页
        1.1.4 种群数量第10-11页
        1.1.5 迁徙情况第11-12页
        1.1.6 食性及觅食行为第12页
        1.1.7 繁殖生态第12-13页
        1.1.8 分子分析第13-14页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4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黑鹳种群生态第15-30页
    2.1 研究区域及方法第15-20页
        2.1.1 研究地概况第15-16页
        2.1.2 研究方法与技术第16-20页
    2.2 研究结果第20-27页
        2.2.1 种群数量第22页
        2.2.2 种群结构第22-23页
        2.2.3 活动区域选择第23-25页
        2.2.4 食性及觅食行为第25-27页
    2.3 讨论第27-30页
        2.3.1 种群数量及结构第27-28页
        2.3.2 活动区域选择第28-29页
        2.3.3 食性及觅食行为第29-30页
3. 黑鹳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初步研究第30-40页
    3.1 研究方法第30-31页
        3.1.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第30页
        3.1.2 基因组和转录组初步分析注释方法第30-31页
        3.1.3 SSR检测第31页
    3.2 研究结果第31-39页
        3.2.1 基因组Survey分析及组装第31-32页
        3.2.2 基因注释第32-37页
        3.2.3 SSR检测第37-39页
    3.3 讨论第39-40页
4. 黑鹳生存的影响因素与保护建议第40-44页
    4.1 影响因素第40-41页
        4.1.1 气候因素第40页
        4.1.2 种间竞争第40页
        4.1.3 食物资源第40页
        4.1.4 水质水量第40页
        4.1.5 人类活动第40-41页
    4.2 保护建议第41-44页
        4.2.1 建立封禁区域,限制旅游开发第41页
        4.2.2 增强湿地恢复,适当投放食物第41-42页
        4.2.3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民客素质第42页
        4.2.4 加大法治力度,杜绝非法渔猎第42-43页
        4.2.5 加强合作意识,协同执行方案第43-44页
5.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附录第49-56页
个人简介第56-57页
导师简介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刚果红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及其胞外物的应用
下一篇:SP5调控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作用